山東聊城山陜會館關帝大殿前,有幅楹聯高懸:「非必殺身成仁,問我輩誰全節義;漫說通經致用,笑書生空談春秋。」
這副對聯上聯說,雖然商人不必上陣殺敵,殺身成仁,但在經商的時候,也要講氣節、講忠義、講誠信,遵循商業道德倫理,做個合格優秀的商人;下聯說,書生們飽讀詩書,通曉經史子集,但如果不能經世致用,踐行春秋大義,也只是空談理論,於世無益,還不如商人誠信經營,為社會帶來商貿繁榮,經濟發展,來得有益。
這是關帝精神對於傳統商人帶來的積極正面引導,及商業道德教化。關帝殿的對聯不僅要求商人要誠信經營,實幹興業,更要堅守本分、氣節,不能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違背做人的宗旨。
傳統商人普遍崇拜關帝,重視商業道德,認為商業的核心在道德,經商的本質在做人。
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文顯曾經訓誨子女們說:「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放雖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天之鑒也。如此則子孫必昌,自安而家肥富。」
清順治十一年,陜西人黨德佩到河南南陽瓦店做小生意,認識了一個雲南商人。雲南商人因為老家有急事,就把八百兩銀子,和一批景德鎮瓷器,託付給黨德佩,然後一去杳無音信。若干年過去,黨德佩在社旗與雲南商人偶然相逢,雲南商人已經忘記此事。黨德佩將銀两和瓷器如數交還給雲南商人,雲南商人感動地說:「居亂世,未聞有如此之偉男子也」,遂貸給黨德佩一大筆資金。黨德佩就以這筆錢作為本金,擴大了生意。
康熙元年,黨德佩在瓦店鎮開設專營木材的「恒興桂」,簡稱桂號。由於他誠實厚道,信義卓著,生意越做越大。到雍正初年,桂號已是瓦店數一數二的商家。黨德佩返回家鄉後,蓋了由124個四合院組成的名聞全國的韓城黨家大院。
商人是社會大分工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國家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人起到了聯結社會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樑作用,商人如果在商業道德上品行不端,不僅會讓自己信譽下降,害人害己,而且會令國家和人民蒙受損失。
因此商人在商業活動中不能單單追求利,更要講究「義」。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清光緒年間,平遙城內有位終日以乞討為生的老太太,突然拿着一張皺巴巴的匯票來到西大街日升昌總號,數額為12000兩,開具者是日升昌張家口分號,時間在同治七年,請求兌付。因為時隔三十多年,夥計分辨不出真假,只能請示櫃頭柳芬。柳芬又連忙請示大掌櫃張興幫。
張興幫向老太太詢問匯票來歷,原來,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在張家口經商,同治七年在日升昌分號匯款12000兩白銀,同年返鄉途中暴病身亡。由於事發突然,沒留下遺囑或口訊,老太太並不知情,只能苦捱度日,乞討為生。不料,一天整理先夫遺物時,在一件夾襖的夾層發現了這張匯票。張興幫問清了匯票來歷,並認真查閱了數十年的帳簿,如數兌付了現銀。
明清時期,關帝成為晉商、秦商、閩商、徽商、潮商等傳統商幫尊奉的商神、財神、公正神,商人們將關帝忠義、信義、節義、勇義等精神品格融入到商業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義取利」、「先義後利」、「義內生財」的經營理念,成為中華商業文明的價值標杆。
正是這種「義不負心,以義取利」的商道精神,推動了日升昌票號的長足發展,帶來了晉商五百年興盛不衰。
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利是物質基礎,義是商業準則。利和義互為表裏,相互滋養補充。以義取利,才能財源滾滾;義利相濟,才能財運亨通。惟利是圖,見利忘義,必然竹籃打水一場空。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