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關公讀《春秋》的文化解讀

關公讀《春秋》的文化解讀

責任編輯:羅維維 2022-01-03 00:13:51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在中華文化中,關公是熟讀左氏春秋、踐行春秋思想的文化代表。史書《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本記載稱:「(關公)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三國志魯肅傳》注引《江表傳》記載稱:「斯人(關公)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

 諷誦,是背誦、朗讀、誦讀的意思。「略」與「皆」同義,是幾乎都、全都的意思。上口,是誦讀詩詞歌賦、文章等純熟時,能順口而出的意思。「諷誦略皆上口」的意思是關公熟讀《左傳》,已經達到爐火純青、倒背如流的程度了。

 錢鍾書曾經說:「古之名將而精通《左氏傳》者,梁章钜《退庵隨筆》卷一三曾標舉之,關羽、渾瑊、狄青等與焉。」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由於孔子修訂《春秋》時惜字如金,講究微言大義,每用一字,必寓褒貶,不易理解,所以《左傳》以《春秋》為本,採用《周志》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對《春秋》進行的補充、解釋和說明。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左傳》註解《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解讀《春秋》筆法、用事例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的傳文。

 《春秋》與《左傳》的關係,是經和傳的關係,「猶衣之表裏,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桓譚《新論》)意思是說,《春秋》與《左傳》的關係,就像是衣服的表和裏的關係,相輔相成,如果只有《春秋》而無《左傳》,讀者就很難理解《春秋》所包含的褒貶之義。通過《左傳》的史事註解,讀者對《春秋》的內涵就有了全面理解。

 南朝梁文學評論家在《文心雕龍》評價《左傳》時說:「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

 關公熟讀《左傳》,《左傳》是《春秋》的註解,關公自然也是深明《春秋》。所以後世人將關公視為熟讀《春秋》的典範加以推崇和膜拜。

 清代輯佚大家黃奭說,有墓誌言關公祖父石磐公,父親道遠公,三世皆習《春秋》。此說見於碑刻,當有所據。因關公家世傳《春秋》學,關公年少習之,故年長猶能背誦,也足見其對《春秋》研讀諳熟。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寫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華容道,關公截住去路。曹操用程昱之策,知道關公深明《春秋》,即以《春秋》動之。曹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關公是義重如山之人,想起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又見曹軍惶惶,心中不忍,便放了曹操。

 毛宗崗評說道:「順逆不分,不可以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為義。如關公者,忠可千霄,義亦貫日,真千古一人。」

 《春秋》「微言大義」,「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這便是孔子作《春秋》,以寄寓善惡褒貶之義的思想宗旨。這也是關公踐行《春秋》,揚善止惡、大義參天的根本內涵。

 晚唐學者陳岳說:「聖人之道,以《春秋》而顯;聖人之義,以《春秋》為高;聖人之文,以《春秋》而微;聖人之旨,以《春秋》而奧。」

 《春秋》思想指明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質的禮法制度、綱常倫理、道德精神、文化傳統、人格修養、社會規範所具有的意義和功能。

 孔子說:「春秋,天子之事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文聖人孔子修訂《春秋》,而為文聖人;武聖人關公踐行《春秋》,而為武聖人。《春秋》一書,大聖人所以正君臣之分,作忠義之氣,而示人以大綱者也。

 湖北陽新關帝廟有副對聯:「作聖有何奇,認真『忠義』兩個字;慕公無別法,熟讀《春秋》一部書。」《春秋》思想,正是關公文化的主要思想核心。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責任編輯:羅維維 關公讀《春秋》的文化解讀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