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汉字文化圈 归去来兮

2014-06-30
来源:香港商报

   百余年前,曾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和日本诸国纷纷开始了「去汉字化」的历程。然而,这种趋势於近年重新出现摇摆:一方面,受美欧挑唆及民族意识形态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冲突不断;另一方面,招聘时进行汉语考试的日韩企业日渐增多,学界呼吁国民以汉字为纽带联结历史、增进与邻国沟通的声浪也是此起彼伏。走近,还是进一步远离?昔日的「汉字文化圈」各国正处在重新认识「汉字桥梁」的转点时刻。香港商报记者 杜洁菡

 
  国力强弱决定文字兴衰
 
  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都是以汉字为官方文字的国家。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向心力不断减弱,「汉字文化圈」开始走向土崩瓦解。
 
  「去汉字化」最为彻底的,当属越南。早在18世纪,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德罗就设计了以罗马字拼写越南口语的传教方式;至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后,统治当局更是大力推广罗马字,以此切断越南同中国文化的联系。1945年,越南开始了漫长的独立战争,革命青年需要一种高效率的文字武器以进行教育和宣传,简便易学的罗马字於是被定名为「国语」,沿用至今。
 
  朝鲜的「去汉字化」始於甲午战后。1895年,朝鲜君主提出改革,其官方文书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民间流行的谚文结合使用。1948年,北韩全境废止使用汉字;南韩亦在同年立法禁止在政府公文中使用汉字,上世纪70年代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更是在其执政的18年里倾力推广「韩文专用」,禁止在小学教导汉字,这一举措让南韩一代人几成「汉字文盲」。
 
  相比之下,最早提出「脱亚入欧」的日本对汉字的「反抗」反倒没那麽激烈。该国也是在甲午战后开始限制官方文书中使用汉字,同时增加假名和罗马字的使用比例。1942年,日本公布的《标准汉字表》为2669字,1946年减至1850字。此后的数据略有波动,但总体来看,力倡「去汉字化」的日本并未像越南、北韩及南韩那样彻底地脱离过「汉字文化圈」。
 
  当历史被强行割裂
 
  「去汉字化」的运动自百余年前开始发酵,至今仍余波未断。现在,越南文字里已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北韩仍坚定地废止使用汉字,而南韩的态度一直在摇摆--最新的消息是,南韩政府将在近日修改食品卫生法规,允许零食、速食面等食品包装上产品名中的汉字或一些外文标记比韩文字形更大;可同时,韩国国会运营委员会通过了修改国会会徽和旗帜的相关法案,若此项提案最终在国会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原有的汉字「国」将被改为韩文,这是继「汉城」更名为「首尔」后的又一次「去汉化」官方行动。
 
  对此,民间反对与支持的声音交杂。曾赴首尔访学及在韩国光州朝鲜大学任教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詹小洪告诉记者:「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具有百年历史上的文物,无论是精美的书法、绘画还是瓷器、石碑,无一不是使用汉字;就连民间流传下来的族谱、家训也都是以汉字书写的。可由於汉字教育的缺失,年轻一代的韩国人看其祖先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文化经典如同看外文书籍。不少学界人士认为,去汉字化使韩国人与自己的历史割裂开来,导致了严重的文化危机。」
 
  其实,以表音字母标注词汇的韩文使用起来诸多不便。因为,韩语中大量词汇是以汉字所代表的意思为准,可韩文注音就像拼音一样,一个注音同时代表着许多个词汇,如致命与治命、防水与放水、指骨与趾骨等,如不加以注释,常常会造成资讯失误。原定於2010年底开通的首尔至釜山高速铁路出现严重事故,就是因为工程人员将其中一个操作步骤中的「防水」误解为「放水」,造成了大批建筑材料报废而延误工期。
 
  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越南。如今,随便走进任何一座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书写飘逸的汉字对联,但是能够认识并懂得欣赏的越南人就寥寥无几了;大量保存在图书馆中的汉字古籍、文书也因为年轻人的阅读障碍而成了一堆废纸。
 
  为了百年之后的未来
 
  最近10年,商界力量成为东亚地区推广汉字、倡导中文的主力军。在韩国,几乎所有大企业在录用新员工和老员工升职时都会将其汉字水平与汉语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在日本,每年都有逾200万人接受汉字考试;在越南,识汉字、会汉语的大学生月收入超过人民币2000元,而不会汉语的大学生收入只在1200元左右。现实的经济利益,成为年轻人最重要的学习动力。
 
  与此相比,学界对重建「汉字文化圈」的立意更为深刻。早在十年以前,日本着名的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和着名汉学家一海知义就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加藤先生说:「欧洲文化的共同之处,一是基督教,二是古希腊、罗马传统,虽然欧洲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但它们具有这种共通性,所以统一的欧洲可以实现。现在,东北亚还不能实现统一,但100年以后不是没有可能的。为此,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起来……现阶段,政治方面尚难取得一致,经济方面联系已非常紧密。从战略角度说,我认为应从文化上着手。」一海先生回应说:「与邻邦中国尚不能沟通,国际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反之,只要能与中国、韩国结成亲密关系,推而广之,最终也许能够实现国际化……许多简单的概念,古代汉语、汉文、汉诗中的词汇作为共通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认为首先应在中国推广这些简单的共通语,同时韩国和日本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普及作为共通语的汉语词汇,这样虽然要花一段时间,但还是确实可行的,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遗憾的是,两位先生已相继辞世,终未能看到「汉字文化圈」的复兴--即便在此刻,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也难有定论。但对於肩负着「中华文化走出去」重任却屡遭质疑的孔子学院而言,如何结合邻国商界及学界的力量推广汉字,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