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绘画诗词中的明代文人茶生活

2014-08-11
来源:香港商报

   明代是中国制茶、饮茶大变革的时期,大批文人墨客、痴迷的茶人留下数量众多的绘画、诗词、书籍,生动记录下明代先人独特的叶茶泡饮美学--品茗环境、茶器选择、空间设计等等,如茶空间追求自然、闲适古朴,幽雅清静,有蕉叶、奇石相伴;茶杯以洁白、纯白为上;煮茶风炉以「苦节君」竹茶炉为尚,象徵君子守节有为;茶壶则以宜兴砂者为佳。青茶

 
  明代茶画喜以卢仝作为主角描绘,这位唐代诗人、隐士,不图仕进,嗜茶,所作《七碗茶歌》为爱茶者所乐道。唐寅、丁云鹏等人的茶主题绘画多以他为主角。
 
  明代饮茶习俗大变
 
  饮茶方式在明代出现了一大变革。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北苑团茶进贡,禁造团茶,改茶制为叶茶,从此改变了唐宋以来饮用末茶为主的习惯,点茶法渐行消失,饮茶改为煮沸水冲泡,再注入茶杯饮用。
 
  明代叶茶用容量较小的茶钟、茶杯,方便观察茶色的白瓷受到青睐,另外,泡茶的茶壶、煮水壶用宜兴紫砂或朱泥茶壶。文震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冯可宾在《岕茶笺》中亦说:「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壶小则味不涣散,香不躲搁。」
 
  明代文人饮茶风气,极富特色,除要求茶器外,亦对茶品、泉品、茶友、赏器、闻香、插花、择果等有诸多要求,而幽人雅士则以拥有属於自己的茶室为要,在书斋一侧建构茶寮,成为必备条件之一。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僮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些对茶事的虔敬及形式均具体呈现於明代的绘画中,进而今天的我们能一窥明代文人对茶的热情。
 
  执着营造审美氛围
 
  品茶、赏书、鉴画是明画中常见的文人休闲雅事,明代花艺大家袁宏道把品茶列为上等生活艺术,他说「茗赏者上也,谭赏(清谈)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明代文人、茶人对品茶环境、空间的选择,审美氛围的营造更为执着,在绘画及茶书中均充分反映出来。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王问等都是仕途不遇的文人,对文人四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又都嗜茶、精於茶事,留下不少品茶代表作,不仅带动晚明文人茶风鼎盛,而且还将茶画、茶书的创作引领至高潮。
 
  明代茶书一再强调品茗时对茶水、器具、环境、人数、心情、氛围的规范,提出品茶「十三宜」与「七禁忌」。陈继儒的《茶话》中谈及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张源的《茶录》中则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明人讲究饮茶空间,反映在明人画作中,唐寅的《煎茶图》轴、《品茶图》轴,陈洪绶的《谱泉》,丁云鹏的《卢仝烹茶图》等等,多为一人独啜,或二三知友评书鉴画,一旁侍僮或汲泉,或准备茶事,呈现文人悠游茶事的情趣。
 
  品茶用瓯 白瓷为良
 
  宋元时代吃茶,使用碗壁较高、较大型的茶盏,又称茶碗。明代宜兴朱泥茶壶出现,《卢仝烹茶图》画上白衣卢仝,座前朱泥鬲形泡茶茗壶,红衣赤脚老妪於铜茶炉上的以朱泥单柄壶烧水煮茶,表明其为明代中期以后的泡茶法。明代画家笔下描画的通用茶器还有垫布上摆放的小型白瓷茶杯、朱漆茶托等,与茶书记载明代「品茶用瓯,白瓷为良」、「纯白为佳」或「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相吻合。
 
  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丁云鹏《玉川子煮茶图》,描绘白衣襆巾的卢仝,持白羽团扇,注视青铜风炉上的煮泉朱泥单柄壶。一旁红衣老妪手捧盖盒,另一侍者则手持提梁朱泥壶。茶器陈设奇雅自然。
 
  另一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人煮茶图》也是三人组合,於墨竹芭蕉下烹茶。白衣主人手持团扇扇火煮泉,铜炉上所置为宜兴茶铫,背后花石桌上陈设茶壶二把、茶叶罐数个,另有白瓷茶杯、朱漆茶托一组,以及双耳香炉与朱漆香盒等。茶器陈设齐备,於庭院蕉石前烹茶,充分呈现明人讲求茶饮空间的表现与美学,与《茶疏》中谈到适宜品茶的时空与趣味,如「心手镕适、听歌拍曲、鼓琴看画、明窗净几、茂林修竹、课花责鸟、小院焚香、清幽奇观、名泉怪石」等相互呼应,这是明代文人品茶的理想境界。
 
  现藏於无锡市博物馆的丁云鹏《煮茶图》有对环境的特别描绘,园中有各种花草奇石,茶几上下兰蕙、盆景;画上不同材质的器物尤其丰富:竹编茶炉、宜兴砂陶单柄壶、藤编笼子、宜兴陶壶、白瓷茶叶罐、白瓷茶杯、朱漆茶托、青铜香炉、朱漆香盒、螺钿方套盒、花石茶几、青铜豆形器、泉罐、茶食盖盒等。其中竹茶炉是明代文人最为推崇的茶器之一,并影响清代乾隆皇帝,终其一生喜以竹炉烹茶。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