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历史记忆口耳相传 即将消失的僜人

2014-08-11
来源:香港商报

   僜人,是中国一个特殊的未识定民族。所谓「未识定」,就是在56个民族之外、身份未获得政府正式认可的极少数民族,不称「某族」,只称「某人」。在新版身份证上,僜人的民族成分一栏里写的是:其他。他们在中国境内的聚居地仅限於察隅地区,根据2006年的最新统计数字,总人口为1391人。这个族群没有文字,历史记忆全凭口耳相传。僜人的生活方式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结绳刻木,买卖婚姻,杀牲送鬼,服饰古里古怪但也古色古香,民族特色浓郁。

 
  住深山老林被视为「野人」
 
  察隅地处西藏东南部伯舒拉岭地带,东邻云南,西接墨脱,北靠波密和昌都,南连印度和缅甸。僜人聚居的额曲(即贡日嘎布曲,意为「白色雪山之水」)和察隅曲流域,是紧邻印度和缅甸的南端河谷地带,是这块宝地中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
 
  察隅其实是客乡,僜人在此定居不过几百年而已。这个处於原始社会末期的族群没有文字,历史记忆全凭口耳相传。当地人都说模糊记得先辈是从印度跑过来的,自己的血脉之根好像在麦克马洪线的另一边;或者,再追溯得久远一些--在神话传说里是猴子变的,所以人至今不肯吃猴肉。
 
  僜人来历究竟如何?学术界也没有定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研究过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由此提出一个假说:大约3000年前,青藏高原有一群古狄羌沿多条路线(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往南迁移,形成喜马拉雅南麓的藏缅语族族群,总数几百个,僜人是其中很小的一支。
 
  僜人与云南的独龙族、景颇族在语言上很接近,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也非常相似,显然有同源关系,估计是进入了不同的聚居地之后才开始分化。印度境内的僜人很可能发源於中国,后来又有极少数成员零星扩散,迁回中国境内。国境两边的僜人在文化和氏族关系上原本是整体,聚居地又恰好处於中印领土交错的三不管地带,往来随意而频密。
 
  上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僜人一直住在深山老林里,因为藏族视他们为「野人」,怕他们偷东西抢东西,不许下山,甚至不许走大路、过溜索。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僜人作为中印边境这一复杂敏感地带的前哨居民,享受到中央政府的诸多安抚与优待政策。但是,大批汉族边防军的进驻与混居也带来文化上的深刻冲击,由於僜人的少数民族身份不被国家认可,他们的文化很少得到关注。
 
  生活方式处原始社会末期
 
  僜人的生活方式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结绳刻木,买卖婚姻,杀牲送鬼,服饰古里古怪但也古色古香,民族特色浓郁。从前,僜人的住宅是用竹子修建的低干栏式长屋,近似於傣族的吊脚楼:以竹桩将整栋房屋挑离地面1米左右高,下层养猪养鸡,上层住人 壁和地板以竹篾密密编成,低矮的房顶上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成斜坡状,3米见方的住室沿南面走廊一间间隔开,每间都有开向走廊的门,整个形式很像火车的卧铺车厢。长屋两端前后的大门口各有刻出凹槽的木板充当梯子通往地面。前门旁往往还搭有小露台,进去依次为男主人房、妻子房、客房。长屋的住室间数各家不同,若有必要,随时可以连建新房。
 
  如今,传说中竹编工艺上佳的长屋已不见踪影,到处是简陋的木房,说不清汉式藏式。只有在最冷僻角落的贫困人家,还能依稀看到一点低杆栏式长屋的遗蹟:露台、木梯、火塘、不足1.6米高的房门。
 
  牛头骨系显示财富标志
 
  牛头骨--是人用来炫示财富的传统标志,显示财富的另一个传统标志,就是妻子的多寡。*人的婚姻是买卖制,男方备下牛只和其他财物,经中间人(比如嘎背亚梅之类)向女方父母出价购买妻子,身价根据女方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越富有的人家索价越高。僜人的生产水平比刀耕火种先进不了多少,如此规模的彩礼足以让人负债累累,所以只有比较富裕的男子才能享受多妻之福。
 
  上世纪80年代,僜人的民族文化曾有过复兴的迹象,但上世纪90年代后僜人主动放弃了许多传统器物和风俗习惯,因为那象徵着落后。僜人学龄儿童目前全部讲汉语,一旦连口头语言都失传,本来就单薄脆弱异常的僜人文化也就到了末日。
 
  关於传统的消亡,政协委员梅志朋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宗教信仰的失落。僜人没有赐福之神的观念,但是他们相信万物皆有鬼灵,所有凶祸灾害皆因有鬼魂作祟,只有请巫师将鬼送走才能得到平安顺遂。除了研习秘传的技巧之外,巫师还需装备特殊的服饰法具,成串的虎豹野猪牙齿,孔雀尾翎和獐子腿制成的羽扇,悬挂在背后的铜铃之类,呼唤着鬼的名字舞蹈念咒。凡是遇到生育、疾病、丧葬、迁徙等生活大事,僜人都要杀牲送鬼,并且停止劳作长达数日。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