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內任何攞綜援、待業人士、低收入家庭及基層長者,都可以登記成為「食德好之友」,定期免費領取食物及參加環保工作坊。陳太(化名)是其中一名「食德好」受惠者,她們一家五口居於元朗區大約16平方米的朗邊中轉屋約3年,正輪候九龍區的公屋。一家人只依靠任職裝修工人的丈夫,以月入約8000元維持家計,由於兩名女兒在深水蒌上學,每月交通費已近2000元。
陳太:月省千元作補習費
在百物騰貴下,昂貴的食材令陳太一家用於購買食物的開支佔逾半總支出,令他們百上加斤,每逢月尾一家更要「勒緊褲頭」過活。她尤其擔心3名正值發育時期的子女受影響,有時更「大鹢唔食三個細鹢都要食」,把自己分量的食物分予子女食用。
在元朗區義工轉介下,陳太去年10月起開始成為「食德好」食物回收計劃義工,幫忙收取賣剩的蔬果,並於今年起接受其元朗區食物轉贈服務,每星期領取一些回收蔬果及白米糧油等食物,每月可節省約1000元,可讓子女作補習及報讀補習班之用。參與食物回收和轉贈過程,令她充滿感恩及感激之心,希望政府可為相關提供食物回收及轉贈計劃的機構提供援助,擴大其營運規模,令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受惠。
職員到元朗街市回收食材
記者早前跟隨「食德好」元朗食物回收隊,到區內街市回收賣剩的食品,了解他們的日常運作。採訪當日共有3名兼職員工及一名項目主任協助回收工作,他們身穿橙色制服,推着兩輛手推車及約10個塑膠籃,到元朗區內的大橋街市及合益街市進行回收。
當時正值市民買缩的繁忙時間,他們熟練地與街市職員打招呼後,並留意舖位附近有否零碎剩食放在地上的膠籃內。兼職工作一年半的雲姐表示,已與街市職員建立共識,回收工作以不阻礙攤檔生意為大原則,並記錄每項回收食物的價錢及重量,方便其後統計。
經篩選85%食品可捐贈
食物回收隊成員把蔬果回收後,會先進行篩選,把腐爛的丟掉,其後直接分發至區內有需要人士和其他志願團體。「食德好」項目主任李樂庭表示,約八成五回收的食品可作捐贈。經初步篩選後,當天共回收近90公斤蔬果,以蔬菜及水果為主。雲姐說,高峰期可回收超過200公斤剩食。雖然當天天氣炎熱,但她認為:「幫到人,始終都好開心!」
「食德好」食物回收計劃現主要服務大埔、元朗及其鄰近地區,亦有透過義工服務深水蒌、葵涌、黃大仙、觀塘、中西區、南區及灣仔等多個區域,除收取賣剩的蔬菜水果外,亦回收麵包及包裝食品,送給有需要的人士及團體,累計受惠機構逾70間,其中約18間為恒常受惠機構,約有45萬人次受惠。
另製作六缩一湯健康午餐
除了把回收的食品轉贈予有需要的人士及機構外,大埔食物回收及轉贈站的食物回收隊成員,更會把完好的食材製作為六缩一湯的健康低碳素食午餐,供中心學員享用。至於廚餘和品質欠佳的蔬果,則會送至有機農場作堆肥之用,待其成熟後用作其他農作物的養料。
「食德好」現時約有100名核心義工,每星期工作兩至三晚。計劃項目統籌主任袁德志表示,成為義工必須有一定環保理念,不怕羞及不怕辛苦,具處理食物經驗更佳,但「食德好」亦會提供約6至7小時的環保工作坊予合適的義工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