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注水問責”比“注水產值”更可怕

2015-02-15
来源:南方都市報

  5.8億元的產值上報為44億元,1.1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上報為7.8億元;停產的、未投產的、被兼並的,甚至連地址都找不到的企業,還在上報“產值”;一些部門分解任務,偽造資料,“指導”企業上報虛假數據……(2月14日新華網)

  真讓人不能不歎服,人有多大膽數字有多大產。出現如此奇葩的現象,這哪裏是產值“注水”,簡直是完全拿“水”充產值。

  更不可理喻的是,最終給出的問責清單顯示,衡山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被誡勉談話,天心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行政記過處分,而衡山縣統計局和經信局有關人員被撤職,天心區城南路街道辦事處統計站主要負責人也被行政撤職。

  數字造假統計部門當然難辭其咎,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數字造假多是長官意志,很大程度上統計部門只是無可奈何的被動而為,到頭來政府主要領導只是誡勉談話,統計部門負責人卻被撤職,這樣的問責處理顯然是非不分、本末倒置。

  想必不少人都想追問,5 .8億虛報為44億,1 .1億虛報為7 .8億,如此嚴重的“水政績”尚且只是誡勉談話、行政記過,照此思路和邏輯,政績與水分相當的豈不是無須問責,而那些只是在政績裏注入一部分“水”者是不是還應該給予獎勵?

  “別的縣虛報,自己縣如果實報,數字就會很難看,上級會責怪,幹部群眾會議論,還要失去評優、評先資格”,這話道出了數字造假風氣的危害之大。嚴厲問責聽命行事的統計部門和被造假企業,政府主要領導只象征性處分,這與鼓勵造假何異?

  統計造假屢禁不絕,各地都程度不等地存在,媒體的個案情節清楚地表明,一個相當關鍵的原因,就是違規成本、風險太小,監督、問責“注水”,放任和助長了造假行為,致使政績“水分”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某種意義上說,“注水監管”、“注水問責”比“注水產值”更可怕,後果更嚴重。沒有嚴厲的責任追究,不讓每個環節的造假者都吃不了兜著走,依靠“水政績”上位者不丟官掉職,政績造假現象非但難根絕,還可能催生跟風效仿的假政績競賽。

  (作者:范子軍)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