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官員因工作失職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及惡劣影響,或對重大事故負有領導責任,因此主動提出辭去現任職務,叫做引咎辭職。其實,引咎辭職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
寶元元年(1038年),災異頻繁發生,流民大量涌現,但當局沒有采取救助措施。時任諫官的韓琦上書仁宗皇帝,指責當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立中四人庸碌無能,沒有建樹;痛陳大宋八十年太平基業,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迫於輿論壓力,陳堯佐「援漢故事求策免」。也就是說,陳堯佐援引漢代舊例,一旦出現重大災異即罷免「三公」(司徒、司空、司馬)的職務,故而請求免職。當年三月一天,王隨、陳堯佐被免除宰相職務,分別出任彰信節度使、淮康節度使;韓億、石立中被免除參知政事職務,降職擔任戶部侍郎。
慶歷七年(1047年),春秋大旱,嚴重影響農耕生產。宋仁宗連續發布二道「罪己」詔書,災情并沒有緩解。這時候,身為宰相的賈昌朝主動向皇上遞交辭呈,也是援引漢代災異冊免三公故事,請求罷免自己的宰相職務。宋仁宗猶豫不決,恰逢御史中丞高若訥進宮講習,便徵詢他的意見。高若訥說:「陰陽不和,責在宰相。《洪范》:『大臣不肅,則雨不時若。』」於是宋仁宗納其言,罷免了賈昌朝的宰相職務,讓他改任武勝節度使、判大名府兼河北安撫使。
皇祐元年(1049年),河北發大水,河堤潰決,災民流離失所,盜賊四起。在河決民流、災異頻發的情況下,宰相陳執中未能采取有效對策,只是延請術士占卜。為此,言官多次上書抨擊陳執中,指責他用人不當,治理無方,不協眾望。迫於輿論壓力,陳執中以足疾為由提出辭職。宋仁宗很快拍板,批準陳執中的辭請,罷免其宰相職務,降職為兵部尚書、知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