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施舟人憶追尋道歷程

2015-05-11
来源:香港商報

施舟人與道學泰斗陳鼓應(右)

  【香港商報網訊】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和北大道家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嚴復學術講座,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歐洲著名漢學家施舟人院士發表了以《追尋道的歷程歐洲漢學研究傳統的回顧與展望》為題的演講。他表示,目前中西學者之間建立起更加緊密的學術合作,尤其在碑銘、科儀和道教名山聖地等領域,更希望中國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能建起一座孔子學院,有人教授古漢語。香港商報記者敖雷

  自稱貧道望國人接棒研究

  在施舟人先生面前,很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或都要為之汗顏,他歷時25年整理了中國的《道藏》文獻,主持中華五經翻譯,是中國首家西方人文典籍圖書館「西觀藏書樓」的創辦人。耄耋之年的他還是正一教受籙道士。在講座開始前,施舟人就在一個角落從容坐下,微闔雙目,不急不緩。

  「我是一個道士,我很窮,所以是貧道。」施舟人在講堂上不時逗樂聽眾,盡管他翻譯了《莊子》、《老子》、《論語》荷蘭文譯本,主持《中華五經翻譯》等,他卻直言,這些經典其實沒辦法翻譯,用羅馬字其實表達不了漢字非常深的意思,其目的只是讓大家有興趣。在講堂上,施舟人講述了歐洲漢學研究傳統的回顧與展望,用「往教」、「來學」等多個階段,重點闡述了從明代到現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進行了回顧。他直言,此次演講只是個人到80歲的一些想法,如果聽眾有不同意的話,不需要跟他客氣。

  施舟人強調說,歐洲的漢學研究開始沒落,這個時代已經過了,現在完全是把球還給你們,作為你們的國學,外國對於佛學、道教等等的了解責任都在你們。他還建議,自己非常支持孔子學院,希望有機會在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座孔子學院。

  不聞往教歐洲反掀中國熱

  施舟人談到,金尼閣是第一個在歐洲介紹中國的西方人,并將孔夫子名字拉丁化成為Confucius,又將利瑪竇的中國札記增寫,整理成書《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在歐洲掀起一股了解中國的熱潮。施舟人表示,實際上教會派出傳教士是為到中國宣揚文化,結果卻是中國文化大範圍傳到歐洲,令教會都感到過分。

  施舟人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的深厚情懷,對種種歷史典故信手拈來。在他身上有中國傳統的含蓄謙卑,但在談到一些維護中國文化的事情上,他又更像一位直言不諱的西方人,坦言自己對一些歷史名人的褒貶。

  施舟人談到了撰寫《中國新事》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把自然和上帝融為一體的哲學家斯賓諾莎,與道法自然的思想完全符合斯賓諾莎的哲學,對中國哲學發表意見的哲學家黑格爾。對於這些歷史上的名人,施舟人的看法十分直率,他直言自己較為喜歡利瑪竇,而不喜歡黑格爾。他說,黑格爾曾講沒有必要翻譯孔子的經,黑格爾喜歡印度文化。「利瑪竇還可以,但黑格爾我是絕對不可以,我不是哲學家。」

  施舟人說,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路易十六時期修建了中國式的花園,實際上現在西方對大自然,都是那時候從中國來的。教會的目的是傳教到中國,沒想到全歐洲接受了中國的文化,完全是反過來。

  歐美人開始認識到中國偉大的文化不是往教,而是來學。施舟人表示,在黑格爾同一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有雷幕沙、儒蓮、沙畹,歐洲學者開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文化,沙畹的弟子們:伯希和、葛蘭言、馬伯樂就直接與中國學者如王國維直接交流。他稱,儒蓮翻譯的老子道德經很不錯,歐洲也不是馬上對這個很有興趣,但他做的事情是一個里程碑。

  「英國的傳教士開始有點懷疑他們這樣對不對。」施舟人表示,理雅各是第一個把全部《四書》、《五經》翻譯的人,后來在英國做第一個漢學的教授,他到老的時候曾說了一句話:「你問我,從內容方面哪個東西比較有價值,我看還是中國《五經》比《摩西五經》好。」

  致力推動中國文化研究項目

  施舟人表示,現在正在推動「愛山」研究、「聖城北京」研究和洞天福地與中國的環境保護項目。他說,在北京有大量的廟宇,保存了許多珍貴文物史料,特別是數以千計的碑文是不得了的資料。他正在主持洞天福地與中國的環境保護項目,他認為,道教許多經典都與自然保護密切相關,《上清經》和《靈寶經》的大戒律文都參照了《太上老君百八十戒》,這就包含了很具體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戒律。

  施舟人并不喜歡外國經常批評中國。他稱,中國的生態仍然很好,迄今為止還是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國家之一,如中國目前有1186不同的鳥類,其中大部分是原生物種,歐洲現在保存了500種左右,而其中一半都已經是瀕危物種。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