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告訴年輕人,我的立場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能閉關自守。”李歐梵說,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羅萬象,“偏見是危險的。我擔心香港與多元化的國際背道而馳。”李歐梵反問說,“香港多元文化少了,為什麼?需要大家思考和
李歐梵回應:別因我資歷夠老,就給一頂桂冠
“我做這個年度作家有點勉強,拒絕的郵件都寫了一半。”這是第26屆香港書展“年度作家”李歐梵接受采訪的第一句話。
今年76歲的李歐梵,河南出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他曾于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哈佛大學等多所世界知名學府執教,至2004年自美國退休後,又遷居香港,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講座教授。李歐梵是學者,是活躍的文化評論人,對電影、音樂和建築也興趣甚濃。
而說起他的作品,一串書單中,小說,只有兩本。
“我創作的作品少,只寫過兩本小說,都不是好小說。但我寫過很多雜文和評論,我猜書展主辦方可能是覺得這些文化評論和香港有關系所以選了我。而把評論人和作家的身份連在一起,或許將來可以令候選人的可能性更多。”
在香港“全城閱讀”的七月,李歐梵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公室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辦公室兩面書牆,一張書桌面向小窗。李歐梵坐在桌前,手握粉紅色保溫杯,因為覺得冷氣太大穿上了外套,又把里面的襯衫袖口拖出整平,扣上袖扣。
頭發花白的李歐梵調侃說,書展選上了他,大概也因為自己夠老,前幾年“也斯選上了,過幾年就過身(去世)了。我今年76歲,相當老了,香港可能有種尊敬老者的習慣。”
李歐梵笑笑,“我寫郵件拒絕當年度作家,寫着寫着覺得不太妥當。我太太說,你以為你是誰。我想想也對,就勉強答應。”
已經有26年歷史的香港書展自2010年開始設立“年度作家”,而李歐梵是其中第一位“公開批評”過書展的人。
“我們的書展不夠國際化。只有中英文,為什麼沒有捷克,法國,德國的書和作家來?大眾焦點只在減價、明星簽名,一年就買一次書。有沒有更深度一點的東西?”李歐梵開腔“批”過書展幾次,“慢慢的有進步了,不過還是不夠。”他心目中的書展應該有舊書、絕版珍本和小眾書籍,讓愛書的人“凝聚”。“香港書展還該來一個‘雙料作家’:一個香港作家,一個國際作家,兩人對話。”
一位“三重身份”的作家
“作家,就是寫作的人”,接受了年度作家的頭銜,李歐梵堅持要“定三個身份”:“我的職業是‘學者’,身份是‘文化人’,最愛是當‘業余愛好者’。”
這三個身份也被作為本屆書展“年度作家”展區的關鍵詞。在美國時期的理論研究與學術,回港的“文化實踐”——隨筆內容無所不包。喜音樂,愛建築,最近學習德語,因為“中年以後業余興趣非常重要”。——給自己貼上標簽,李歐梵說,“我這個作家就是這樣,是creative writer創作家。”
而說起來,“老师是最重要的身份”。談起得意門生一臉欣慰的老人說,“我沒有子女,看到我的學生成長我很驕傲,他們就像是我的子女。”
一位“國際主義”的“香港永久居民”
“我正式宣布,我已經是香港永久居民了,是真的香港人了。”李歐梵用带着口音的粵語笑說。“雖然我不在香港出生,廣東話也說得麻麻地(粵語,馬馬虎虎)。”
1970年,偶然來香港中文大學做講师的李歐梵第一次見到了這個“不中不西”的都市。“有個禮拜日,我的老朋友劉紹銘带我去當時尖沙咀的香港酒店飲茶。驅車南下走窩打老道,我看到路名就開始對香港感興趣。我喜歡這種半洋半土,跟別的城市不一樣的例外,覺得這是我的城市。”
彼時中文大學的同事都是“南腔北調”,說英文,粵語,說四川話,蘇州話,有各種口音。“中大有名的哲學家,唐君毅啊,牟宗三呀,講的普通話都很難聽懂。”李歐梵說,香港是個世界廣場,讓人覺得很自由,“我就想,有一天我要回來。”
2004年,李歐梵在美國退休,應中文大學邀請來做了教授。“其實來香港的時候我已是退休的年齡,做老师至今,也是個例外。”
來港定居十余年,李歐梵說自己寫作都是“香港視角”,而早在美國教授中國文化時,香港就已成為其“課程的開篇”。他研究港產電影,看徐克、吳宇森,還與周星馳對談。“如果說我對香港沒有感情,我一定抗議。”
“我太太是香港人,我是華人,是香港人,是美國人。實際上,現在文化上很難避免多個身份。”李歐梵在訪問中多次強調,自己是“國際主義者”,而香港也不能“只有一元”。
“我叫李歐梵,歐,是歐洲,梵是印度,佛家的意思,李,是中國的大唐。我最中意的就是唐朝,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尊敬。我的名字中西結合,所以我是中國文化培養出來的國際主義者。”李歐梵說,香港作為大都市,應該保持國際胸襟。文化應該多元,不止書展要國際化,整個城市都應該包容。而所謂的國際化,並非只是滿口英文,美式崇拜。
“我一直告訴年輕人,我的立場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能閉關自守。”李歐梵說,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羅萬象,“偏見是危險的。我擔心香港與多元化的國際背道而馳。”李歐梵反問說,“香港多元文化少了,為什麼?需要大家思考和反省。”
李歐梵被內地讀者熟知,緣于其專研1930年代上海文化的《上海摩登》中文版面世。書中用“雙城記”形容香港與上海的歷史文化相交軌跡,而如今,“我認為兩城文化上的交往變少了。”李歐梵沉吟了一下,“上海已經越走越遠,香港的面貌卻變化不大。很難再做比較。”
不過,“文化上說,香港還是有自己的獨特性。”李歐梵如數家珍,首先是電影。“香港是個影城”,拍電影的人多,喜歡看電影的人多,寫影評的人多,重視電影收藏。香港的電影節比上海的電影節好。“香港現在的作家少,用心寫的更少,但還是可以寫出自己的東西。董啟章和王安憶不同,也斯跟北島也不一樣。香港有自己的特色,作家應該被尊敬和保護。”(文/中新社記者盧哲)
本文原標題為:《公開批評書展的年度作家李歐梵:香港是例外,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