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告诉年轻人,我的立场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能闭关自守。”李欧梵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罗万象,“偏见是危险的。我担心香港与多元化的国际背道而驰。”李欧梵反问说,“香港多元文化少了,为什么?需要大家思考和
李欧梵回应:别因我资历够老,就给一顶桂冠
“我做这个年度作家有点勉强,拒绝的邮件都写了一半。”这是第26届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李欧梵接受采访的第一句话。
今年76岁的李欧梵,河南出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他曾于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学府执教,至2004年自美国退休后,又迁居香港,成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讲座教授。李欧梵是学者,是活跃的文化评论人,对电影、音乐和建筑也兴趣甚浓。
而说起他的作品,一串书单中,小说,只有两本。
“我创作的作品少,只写过两本小说,都不是好小说。但我写过很多杂文和评论,我猜书展主办方可能是觉得这些文化评论和香港有关系所以选了我。而把评论人和作家的身份连在一起,或许将来可以令候选人的可能性更多。”
在香港“全城阅读”的七月,李欧梵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办公室两面书墙,一张书桌面向小窗。李欧梵坐在桌前,手握粉红色保温杯,因为觉得冷气太大穿上了外套,又把里面的衬衫袖口拖出整平,扣上袖扣。
头发花白的李欧梵调侃说,书展选上了他,大概也因为自己够老,前几年“也斯选上了,过几年就过身(去世)了。我今年76岁,相当老了,香港可能有种尊敬老者的习惯。”
李欧梵笑笑,“我写邮件拒绝当年度作家,写着写着觉得不太妥当。我太太说,你以为你是谁。我想想也对,就勉强答应。”
已经有26年历史的香港书展自2010年开始设立“年度作家”,而李欧梵是其中第一位“公开批评”过书展的人。
“我们的书展不够国际化。只有中英文,为什么没有捷克,法国,德国的书和作家来?大众焦点只在减价、明星签名,一年就买一次书。有没有更深度一点的东西?”李欧梵开腔“批”过书展几次,“慢慢的有进步了,不过还是不够。”他心目中的书展应该有旧书、绝版珍本和小众书籍,让爱书的人“凝聚”。“香港书展还该来一个‘双料作家’:一个香港作家,一个国际作家,两人对话。”
一位“三重身份”的作家
“作家,就是写作的人”,接受了年度作家的头衔,李欧梵坚持要“定三个身份”:“我的职业是‘学者’,身份是‘文化人’,最爱是当‘业余爱好者’。”
这三个身份也被作为本届书展“年度作家”展区的关键词。在美国时期的理论研究与学术,回港的“文化实践”——随笔内容无所不包。喜音乐,爱建筑,最近学习德语,因为“中年以后业余兴趣非常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李欧梵说,“我这个作家就是这样,是creative writer创作家。”
而说起来,“老师是最重要的身份”。谈起得意门生一脸欣慰的老人说,“我没有子女,看到我的学生成长我很骄傲,他们就像是我的子女。”
一位“国际主义”的“香港永久居民”
“我正式宣布,我已经是香港永久居民了,是真的香港人了。”李欧梵用带着口音的粤语笑说。“虽然我不在香港出生,广东话也说得麻麻地(粤语,马马虎虎)。”
1970年,偶然来香港中文大学做讲师的李欧梵第一次见到了这个“不中不西”的都市。“有个礼拜日,我的老朋友刘绍铭带我去当时尖沙咀的香港酒店饮茶。驱车南下走窝打老道,我看到路名就开始对香港感兴趣。我喜欢这种半洋半土,跟别的城市不一样的例外,觉得这是我的城市。”
彼时中文大学的同事都是“南腔北调”,说英文,粤语,说四川话,苏州话,有各种口音。“中大有名的哲学家,唐君毅啊,牟宗三呀,讲的普通话都很难听懂。”李欧梵说,香港是个世界广场,让人觉得很自由,“我就想,有一天我要回来。”
2004年,李欧梵在美国退休,应中文大学邀请来做了教授。“其实来香港的时候我已是退休的年龄,做老师至今,也是个例外。”
来港定居十余年,李欧梵说自己写作都是“香港视角”,而早在美国教授中国文化时,香港就已成为其“课程的开篇”。他研究港产电影,看徐克、吴宇森,还与周星驰对谈。“如果说我对香港没有感情,我一定抗议。”
“我太太是香港人,我是华人,是香港人,是美国人。实际上,现在文化上很难避免多个身份。”李欧梵在访问中多次强调,自己是“国际主义者”,而香港也不能“只有一元”。
“我叫李欧梵,欧,是欧洲,梵是印度,佛家的意思,李,是中国的大唐。我最中意的就是唐朝,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尊敬。我的名字中西结合,所以我是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国际主义者。”李欧梵说,香港作为大都市,应该保持国际胸襟。文化应该多元,不止书展要国际化,整个城市都应该包容。而所谓的国际化,并非只是满口英文,美式崇拜。
“我一直告诉年轻人,我的立场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能闭关自守。”李欧梵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罗万象,“偏见是危险的。我担心香港与多元化的国际背道而驰。”李欧梵反问说,“香港多元文化少了,为什么?需要大家思考和反省。”
李欧梵被内地读者熟知,缘于其专研1930年代上海文化的《上海摩登》中文版面世。书中用“双城记”形容香港与上海的历史文化相交轨迹,而如今,“我认为两城文化上的交往变少了。”李欧梵沉吟了一下,“上海已经越走越远,香港的面貌却变化不大。很难再做比较。”
不过,“文化上说,香港还是有自己的独特性。”李欧梵如数家珍,首先是电影。“香港是个影城”,拍电影的人多,喜欢看电影的人多,写影评的人多,重视电影收藏。香港的电影节比上海的电影节好。“香港现在的作家少,用心写的更少,但还是可以写出自己的东西。董启章和王安忆不同,也斯跟北岛也不一样。香港有自己的特色,作家应该被尊敬和保护。”(文/中新社记者卢哲)
本文原标题为:《公开批评书展的年度作家李欧梵:香港是例外,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