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抗戰時期重慶木刻運動文獻展》在重慶市圖書館開展,首次揭示了木刻運動的興起與消退。圖為展覽現場。 周毅 攝
中新網重慶7月21日電 (唐楓)抗戰木刻運動,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一場社會影響頗大的藝術運動,一大批藝術青年用畫筆和刻刀,通過木刻這一媒介,高揚正義、鼓舞將士,作品均反應了抗戰時期的“戰爭”和“建設”。
21日,《抗戰時期重慶木刻運動文獻展》在重慶市圖書館開展,首次揭示了木刻運動的興起與消退。
1931年8月,魯迅舉辦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第一個木刻講習班,拉開了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序幕。隨着抗戰爆發,國民政府遷往重慶,藝術青年們將自己的人生追求、藝術向往與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事業結合起來,于1938年6月12日,成立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簡稱“全國木協”),來自“重慶木刻研究會”的豐中鐵被選為理事。
一份1938年7月31日的《商務日報》上,由全國木協重慶會員座談會主編的《抗戰木刻》副刊,成為了重慶第一份木刻副刊。而就在不久前,在重慶市商會禮堂舉辦了重慶歷史上首次木刻展覽會——《七七抗戰一周年抗戰木刻畫展》。
據《抗戰時期重慶木刻運動文獻展》的主辦人介紹,《抗戰木刻》副刊中刊登的第一份作品有兩件,一幅是王大華的《犯罪的羔羊》,另一份則是豐中鐵的《傷兵》。該份副刊佔據了整面報紙的四分之一版面。
在現有的文獻中顯示,木刻運動的所有作品均反映了抗戰時期的戰時情景,或人民的生活建設。其中,不乏以重慶的嘉陵江、防空洞及一些街景為主題的雕刻作品。
據了解,該展覽中的報紙及文獻均出自1937年至1945年間,從以重慶為中心的木刻運動的起源、萌芽、興起、沉寂、高潮和消歇為序,其中,有全國唯一的兩份版畫主題期刊《抗戰木刻選集》和《現實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