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電梯致死率1/4000萬,你能放心嗎

2015-08-03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關仲

  二十年前,當生活在農村和小縣城的我們第一次在大城市見到手扶電梯這種龐然大物時,心里充滿了像慈禧太后初見火車時的那種恐懼--這個金屬的東西居然會動!

  那些同樣沒怎么坐過電梯的大人,也會裝出很懂的樣子,教育我們電梯會如何把人卷進去,于是,孩子們每次上下電梯時,都是緊緊抓住扶手,小心翼翼地踟躕良久。

  當然,自從住慣了上海,這樣的童真就完全給毀啦。截至2013年,上海的電梯(包括手扶式和升降式)數量已經超過17萬臺,成為全球電梯最多的城市。按照每年15%左右的增速,現在上海的電梯或許已經超過了20萬臺,以2500萬常住人口計算,平均每125人就有一臺電梯。即使這樣,恐怕很多人還是沒有親眼見過一起電梯事故。

  那么,電梯出事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致死概率千萬分之一

  根據國家質監總局副局長梅克保的介紹,2014年底,全國在運行的電梯大概有360萬臺,而且每年還保持20%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電梯最多的國家。考慮到農村居民使用電梯的頻率較低,我們就以中國內地7.5億城鎮常住人口計算,平均每208人保有一臺電梯。

  《重慶時報》援引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的介紹,2003年以來,電梯事故每年的起數和傷亡人數均比較平穩,去年,全國共發生49起電梯事故,死亡37人。

  根據對事故的分析,在死亡的37人中,18人是電梯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其余是乘客。49起事故中,21起是違規使用造成,比如違規使用三角鑰匙4起,死亡4人;電梯故障后,乘客應在轎廂里等待救援,但乘客違規扒開轎廂,9起事故死亡8人;由于設備本身造成的事故8起,多集中在制動器、扶梯驅動鏈條失效等。

  也就是說,像荊州這樣電梯本身存在質量問題,乘客沒有過錯的事故,是極為罕見的。

  由于難以掌握人們乘坐電梯的精細數據,我們只能粗略地估算遇到電梯事故的概率。排除掉經常接觸電梯的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電梯事故造成的死亡數量每年約為19人,以中國內地13.7億人口來計算,每年致死概率僅為7200萬分之一;即使以7.5億城鎮常住人口計算,概率也不到4000萬分之一。作為對比,全球商業航空的乘客死亡率大約是5000萬分之一。

  如果換一種計算方法,假設一年中發生事故的電梯都是不同的,那么49臺出事電梯僅占總數的0.00136%,平均到每一天,發生事故的概率為0.0000037%,大約2700萬分之一。

  維修人員緊缺存隱患

  雖說造成嚴重損失的事故極少,但為什么你的朋友圈常常被電梯事故刷屏?這也不僅僅是現代傳播工具的功勞。數據顯示,大大小小的電梯故障,每天也確實發生了不少,只不過或許因為沒有造成人員重傷或死亡,未納入上述事故統計。

  在公開報道中,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年上半年在11個城市建成運行96333電梯應急處置平臺,共覆蓋了53萬臺在用電梯。根據平臺信息,總計處置故障23000多起,平均每天解救乘客120多人。

  這53萬臺電梯,僅占全國電梯總數的15%。而按常理推斷,應急平臺覆蓋的11個城市應該主要是一二線發達城市,這些城市的電梯保養應該是相對規范的。

  我們都知道,對于電梯這樣的裝備,出廠質量很重要,但保養才是防止事故的主要因素。國家法律規定,電梯必須每15天就進行一次檢測。那么,中國電梯保養的現狀究竟如何?

  還是以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為例,據2013年數據,上海電梯保有量超過17萬臺,而有資質的維保人員不足5000人,以每次維保三人一組計算,每組一年要照顧超百臺電梯;如果每臺電梯每年維保24次,每次維保兩小時,每組要365天每天不間斷地工作13個小時,可見維保人員缺口之大。

  人少,競爭卻很激烈。上海電梯協會辦公室主任秦炯介紹,上海的電梯維保單位在300家左右。按照3個梯隊來分,其中三分之一是整機廠家自己的維保團隊,這樣的企業十到二十家左右;其次是大型社會維保單位,保養臺數在1000臺以上的達到30家左右,也同樣消化了市場的1/3;而剩下的5-6萬臺電梯,則被250家中小維保企業瓜分。在目前維保企業入場門檻不高的情況下,良莠不齊的情況開始顯現。

  據《經濟日報》報道,福建一個維保公司老板告訴記者,在福建省,中小公司惡意競價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10層以下的樓宇,單臺電梯的年保費指導價在3500元左右,一些小公司350元都在搶單。”

  代工模式受到質疑

  雖說電梯行業經過百年發展,產品質量已經有了嚴格控制,但并不排除一些小廠家的產品確實存在問題,比如這次荊州出事的申龍。

  目前,三菱、日立、奧的斯等少數幾家跨國大企業,壟斷了全國80%以上的電梯市場,而這次發生事故的申龍FML08型電梯,在全國只有4648部。

  位于蘇州的申龍電梯創立于1992年,今年6月剛剛通過了證監會的IPO審批,不過當時就被曝出核心技術靠代工的問題。

  據財經網此前報道,電梯最核心的技術主要集中在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這兩方面,具體表現在曳引機和控制板,但是申龍電梯并不具備這兩個技術產品的自制能力,而是依靠代工生產來解決,公司的自我表述是“外協加工。”

  從某種意義上說,電梯行業也是整個中國制造的縮影。資料顯示,1949年,中國共有電梯不超過2000臺,改革開放前,國內電梯年均產量僅有數百臺,直到90年代初整機市場基本為外資企業占領。

  2000年以后,我國房地產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直接拉動電梯行業進入高速成長期。根據中國電梯協會的統計數據,2003年,我國電梯產量為8.44萬臺,到2013年我國電梯產量已經達到62.5萬臺,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2.17%。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梯整機產品已由90年代初市場份額不足3%,迅速上升到45%,并出口到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不管是電梯整機制造,還是后期維修服務,年輕的中國企業還有很多經驗需要積累。這次的荊州事故中,中國電梯企業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暴露在輿論的風暴中。年輕不是借口,一位同樣年輕的母親為保護孩子付出了生命代價,如何幫助生者堅強度過難關,考驗著企業的誠意。同樣,如何加強監督,幫助犯下錯誤的本土企業不斷進步,也考驗著政府和輿論的成熟。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