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臺灣怎能不懷念經國

2015-09-07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平凡
 
  長安街9.3宏達的抗戰閱兵,讓外界見識了日益崛起、壯大的中國。按網上熱帖的話說,「周恩來總理,當年送您十里長街,今天陪您看十里繁華。這盛世,如您所願,山河如錦,國泰民安。」除了敬愛的周總理,中國改革開放先驅鄧小平,看到祖國如此昌盛,也當含笑九泉。
 
  這廂大陸奮起直追,超日趕美,那廂臺灣則停滯不前,龍頭變龍尾。昔日帶領臺灣經濟騰飛的蔣經國,身在天堂,心在「地獄」。正是這般反差,讓蔣經國在島內民意調查中,始終是對臺灣民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貢獻最大領袖。
 
  經國理念多被拋棄
 
  人民為何懷念蔣經國?只因蔣經國執政時期,是臺灣歷史上社會風氣最好、最有希望和活力的時代,使臺灣工業在世界市場建立了地位,國際社會稱許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跡,臺灣也進入「東亞四小龍」的行列。
 
  蔣經國的親民簡樸,成為後繼政客模仿的榜樣;他推動的土地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他具有超前意識的「十大建設」,消除了臺灣基礎建設落後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為重工業和能源建設奠定基礎;他前瞻性的戰略眼光,讓臺灣歷經紡織、石化到電子業的發展浪潮,支撐臺灣至今屹立不倒;他的用人唯才、建設新竹科技園,讓臺灣在後續的發展中有了技術和人才的保障。
 
  然而,看看眼下的臺灣,出口大幅衰退,經濟增長陷入「保3」泥潭,人民在低薪和高物價中掙紮,企業在市場萎縮和競爭力下降中風光不再,政府卻在貪腐和執政不力中負債累累。為何會如此,只因現在的政客學習了經國的親民,卻未吸取其中為民謀利的深刻內涵,成了走馬光觀式的拉票運動。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均無人能有蔣經國這般遠見與經濟眼光,十大建設的成果依舊是當下臺灣拿來充當門面甚至炫耀的建設,電子業也依舊是支撐臺灣半壁江山的支柱產業,只是昔日的臺灣之光宏基、宏達電的日益沒落,成為臺灣優勢日落西山的縮影。蔣經國著力推動的新竹科技園區,如今卻被先進科技拋離,嫣然成為代工和生產線的聚集地。
 
  難道臺灣沒有人才沒有技術嗎?顯然不是。經濟不振、待遇不佳導致人才外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蔣經國的用人之道未被延續,青年才俊、技術官僚無用武之地。陳水扁用人看重「共同理想、共同利害關系」,阿扁政府成為集體腐敗,只為扁家不為臺灣的糟糕政府。馬英九則用人為親,小圈子的選才短板,成為其政績不佳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相較於蔣經國身旁的李國鼎和孫運璇等人,馬英九身邊也不乏陳沖、劉憶如這樣的財經「閣員」,只是,他們不能善盡其才,卻一再成為民意反彈的犧牲者,即便是極力推動的各項政策,最後卻被一言堂的馬英九或民間反對聲扭曲為「四不像」的奇葩政策。正如「三業四化」、「六港一空」,看似高大上,實則空喊口號,毫無實用。
 
  立場至上弱化財經
 
  如果說蔣經國時期得益於美國的金援和日本殖民留下的工業基礎,而當下的臺灣則有賴於大陸的崛起、兩岸發展的「和平紅利」。不同的是,蔣經國執行開放策略和接受外資,為臺灣搶佔先機,獲得發展的巨大動力;陳水扁則執意推動「一邊一國」,錯失大陸崛起良機,令臺灣渡過「失意」的十年。馬英九雖反「獨」認同一中,卻沒能放開手腳,兩岸的經貿粘合度遠遠低於當年的臺美經濟密切程度。馬英九缺乏蔣經國的魄力,也導致臺灣屢屢錯失搶佔大陸崛起的良機。服貿、貨貿停擺不前,讓韓國利用中韓TFA中搶奪了大陸市場先機;島內對陸資種種設限,更令臺灣失去經濟發展的動能,眼睜睜地看著周邊地區對「大餅」狼吞虎咽。
 
  導致這種落差的一大原因,是民粹至上。大選已不再是執政能力之爭,更不是競選綱領之爭,淪落為顏色之爭、立場之爭。下無選民關心候選人的經濟綱領和政策,上府院政黨也不注重改善民生、振興經濟的執政之本,立場之外的綱領成為搭配,如此豈能選出蔣經國式領導人。最後誰上臺都無法給臺灣帶來新的動力,均在坐吃山空,眼看著臺灣被拋離。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