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藝術

重新發現被低估的波普藝術

2015-10-19
來源:TANC藝術新聞中文版

今年9月,泰特現代美術館的秋季大展“波普全世界”(The World Goes Pop)在倫敦弗瑞茲藝博會(Frieze London)和弗瑞茲大师展(Frieze Masters)之前開幕,本次展覽呈現了波普藝術運動中被忽視的一些精華作品,強調了波普藝術並非美國和歐洲的專利。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中已有大量的展覽和出版物向我們說明:波普,是一種全世界范圍內的藝術現象。那些來自聖保羅、布拉格、東京、杜塞爾多夫的藝術家,尤其包括一些被長久忽視的女性藝術家,他們也同樣被廣告和消費文化所啟發,並通過這些意象創作出敏感而時具政治意味的作品。此時,全世界的策展人和批評家們都在重述波普藝術的故事,一場藝術史的變革正在行進之中。

而在此刻參加2015年弗瑞茲藝博會的經紀人們也希望這種重新興起的學術興趣能夠引導藏家們去更詳細地了解波普。近期若干波普展覽參展藝術家的諸多作品紛紛登場,其中包括巴西的萬達·皮門特爾(Wanda Pimentel)和波蘭的瑪利亞·佩妮斯卡-貝雷斯(Maria Pinińska-Bere )。活躍于上世紀60-70年代的日本藝術家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的作品,也在博覽會上被人們重新發現。

弗瑞茲刮起波普風

P.BGrandPrix_2

田名網敬一

1968

售價3500美元-35000美元

作為知名的平面設計师,田名網敬一在二十多歲時即擔任了《花花公子》日本版的第一任藝術總監。田名網敬一對美國的態度頗為復雜:二戰時期美軍的轟炸使他的童年充滿恐懼,而迪斯尼的電影和漫畫書又使他愛不釋手。Nanzuka畫廊(Nanzuka Gallery,展位FM,H8)此次展出了田名網自1970年代之後的作品,包括拼貼畫、油畫、動畫和這幅絲網作品《P.BGrand Prix_2》(1968)。時至今日,田名網的作品集還從未被公開展出過。“從來沒有批評家或畫廊表現出過對他的興趣,所以這些作品都被他放在了倉庫里,到2012年、2013年的時候才重新發現。我為此感到十分不平。”藝術史學家池上裕子(HirokiIkegami)表示。在弗瑞茲大师展上,田名網敬一的作品價格區間為3500美元-35000美元。

“投入”系列

萬達·皮門特爾

1968-1975

售價45000英鎊-60000英鎊

巴西藝術家萬達·皮門特爾(Wanda Pimentel)從平面設計中汲取靈感,創作了許多女性肖像。然而在他的時代,多數國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軍事體制上,人們鮮有興趣討論性別問題。批評家弗里德里克·莫賴斯(Frederico Morais)寫道:“她作品中的一切事物——主題、意象、色彩、空間連結、平面框架——都被用來增強壓迫和緊閉的感受。”在本屆弗瑞茲藝博會上,安妮塔·施瓦茲畫廊(Anita Schwartz Gallery,展位FM,H14)带來了皮門特爾《投入》系列(Involvement Series,1968-1975)中的6件,包括這幅創作于1969的作品。該系列也被收入到在明尼蘇達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舉辦的“國際波普”(International Pop)巡回展中。“六十年代作品的價值和重要性,直到前兩年還是被嚴重低估的。”安妮塔說道。弗瑞茲展出的皮門特爾作品,價格區間為45000英鎊-60000英鎊。

圈子

瑪利亞·佩妮斯卡-貝雷斯

1976

在2013年,當大衛·拉杰耶夫維奇(Dawid Radziszewski,展位FL,H35)在他的畫廊中舉辦瑪利亞·佩妮斯卡-貝雷斯(Maria Pinińska-Bere 的畫展時,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這位出生于克拉科夫的藝術家。“我當時意識到,這場展覽可能會吸引到至少15名波蘭藝術史學家的關注。”拉杰耶夫維奇說道。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世界走向波普”中,收入了這位藝術家的一些怪異的裝置,這些裝置看起來像枕頭的形狀,讓人想起女性的身體部位,旁邊則是展示櫃。在弗瑞茲藝博會上,拉杰耶夫維奇則带來了Pininska-貝雷斯在70年代之後的作品,包括圖中的這一件《圈子》(Circle,1976)。拉杰耶夫維奇表示:“這件作品可能沒有那麼的’波普’,但它與作者對大地藝術和偶發藝術的興趣聯系更密切。”

學術界正在重新發現波普藝術

波普的再興,從屬于一場更為宏大的藝術史轉向。歷史學家們正在以新的眼光重新審視1960和1970年代之後的藝術史。學者們發現了許多不同運動之間的相似之處,譬如日本和美國的抽象藝術,譬如南美和意大利的觀念藝術,在此前都沒有進行過深入研究。

在泰特現代美術館“波普全世界”展覽中展出的日本藝術家筱原有司男的波普藝術作品《女孩節》

在“波普全世界”展覽中,冰島藝術家描繪的工農兵佔領美國郊區別墅的場景

“我們曾經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一部給定的波普藝術史。那些我們誤以為自己了解的東西,我們現在應該對其進行三思。”紐約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總監,同時也是“波普全世界”的策展人杰西卡·摩根(Jessica Morgan)表示。在過去,由于語言障礙和歐洲中心主義的立場,“我們沒有耐心去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所發生的事情。”在泰特現代藝術館的這場展覽中,許多作品“從藝術家們在1960年代創作出來之後,就一直未見天日。”

過去的學者對波普藝術有所回避。“人們以為波普是非常易懂的東西,沒有什麼值得深思的地方。”批評家托馬斯·克勞(Thomas Crow)表示。他的新書《波普的遠征:1930-1995年的藝術、音樂與設計》(The Long March of Pop:Art,Musicand Design,1930-95)于今年出版。這本著作將波普運動放在了更大的語境中,並與美國的民間藝術和洛杉磯的朋克景觀等聯系在了一起。

如今,策展人們正逐漸意識到,波普中尚有更多的故事未被講述。在上世紀的50-60年代,由于雜志、廣告牌、電視上的圖像泛濫,藝術家們通過種種手段進行了回應。摩根表示,他們鐘愛具體的形象和玻璃等新材料,以及“經簡化的圖像語言,譬如輪廓和拼貼”。

許多參加了近期波普展覽的藝術家們並不喜歡“波普”這個詞。在紐約卡托納藝術博物館(Katonah Museum of Art)擔任總監的達西·亞歷山大(Darsie Alexander)表示,在明尼蘇達沃克藝術中心舉辦的由她擔任主策展人的“國際波普”巡回展中,許多藝術家起初不願意加入到行列中,後來才得以說服(該展覽目前巡回到了達拉斯藝術博物館,展期至明年1月17日)。“這些藝術家們認為,波普是一個带有美國標簽的運動。”亞歷山大說道。克羅地亞藝術家Sanja Ivekovi 則在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出版物中寫道:“波普藝術看上去是一場集中于男性的藝術運動,因此我對其並不感興趣。”(在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中,女性藝術家的比例約為40%。)

去年至今年舉辦的其它波普藝術展,包括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Schirn Kunsthalle)的“德國波普”(German Pop),該展覽探索了包括彼得·勒爾(Peter Roehr)和曼弗雷德·庫特納(Manfred Kuttner)等人在內的西德藝術家作品;倫敦薩奇畫廊(Saatchi Gallery)展出的“後波普:東方遇見西方”(Post Pop:East Meets West),該展覽考察了波普運動對前蘇聯、中國大陸、中國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各處藝術家的影響。“波普並不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而是一個國家接着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接着一個城市的。”亞歷山大說道。“波普不止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精神,是消費文化和大眾分配體系所啟發出的產物。”

去年底至今年初,倫敦薩奇畫廊進行的展覽“後波普:東方遇見西方”展出了王廣義于1992年創作的“大批判”系列作品

藝術商們則希望“波普”的標簽能夠帮助那些被歷史埋沒的藝術家們重新煥發光澤,尤其是當那些波普巨人們的作品在市場上愈發難以企及的時候。具體點,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馬里奧·斯基法諾(Mario Schifano)或杰拉爾德·萊恩(Gerald Laing)等人的作品價格已經開始在拍賣市場上穩健上升,然而只有雷斯的作品過了一百萬英鎊的大關。相比之下,安迪·沃霍爾1963年創作的《銀色車禍》(Silver Car Crash)則在2013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5億多美元的價格落錘。除了波普史上的關鍵角色之外,波普藝術“已經沉寂了許久,但改變很快就會到來”,藝術顧問克里斯·布萊斯(Krysty Bryce)表示。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