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給官員起綽號也是一種群眾監督

2015-11-17
来源:華商報

  11月13日,被業內戲稱為“發審皇帝”的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因涉嫌嚴重違紀,被宣布正接受組織調查。而據@觀海內參統計,其他落馬官員同樣有一些綽號,而這些坊間綽號往往能透漏出落馬官員在群眾心中的形象。(11月16日《法制晚報》)

  據報道,十八大以來31省份已落馬的59名省級高官中,至少有27人有綽號。有不少貪官在任時,就被當地群眾送上了帶有戲謔色彩的綽號:比如,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有個綽號叫“季挖挖”,李春城被成都人稱為“李拆城”,雲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被稱“拆遷大佐”,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公安局長武長順,人送綽號“武爺”,江西省人大原副主任陳安眾還被戲稱為“為情婦打工的書記”……

  去年,有媒體梳理過一次近年落馬的官員,同樣發現,“一些落馬官員或多或少在當地有著這樣那樣的綽號”。人們注意到一個問題——這些官員落馬後,綽號自然而然就成了“負資產”,就是貪汙腐敗的佐證,但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官員綽號也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二把手有綽號,三四把手沒聲音,考察升遷時,綽號往往就是有魄力、有突破能力的標志。

  所以,在今天的強力反腐中,既然已經查出了不少有綽號的官員,就有必要正視並重視這個問題,即,把官員的綽號,不能再簡單視為“有魄力、有突破能力”,事實也證明這種判斷並不准確,老話說得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對於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群眾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中、評在嘴上,有些時候,那些起綽號的人其實也非常了解官員,起綽號,本質是一種群眾監督。當一批有綽號的官員倒在反腐敗中,不難看出,群眾監督的作用和效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作者:楊鵬)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