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官員博士後”要成為曆史了嗎

2015-12-04
来源:中國青年報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博士後制度的意見》明確指出,博士後申請者一般應為新近畢業的博士畢業生,年齡應在35周歲以下。在職博士後研究人員應以高校、科研院所教學科研人員為主,並嚴格控制比例。設站單位不得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在職進站從事博士後研究。(新華網12月3日)

  黨政官員“不得”在職進站從事博士後研究,這一禁止性規定,或將讓眾多官員獲得更高學曆的“希望”落空,也讓“官員博士後”這樣奇怪的官學組合成為曆史。學曆本身不過是人才培養的一項制度,並不具有特定的價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對社會有價值,主要取決於其在公共領域、公共事務中的貢獻大小。學曆可能是一個標簽,表征著“向上的台階”,但卻並不必然有決定意義。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那么多官員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不斷去獵取更高的學曆,乃至連本不屬於學曆層級的“博士後”也不放過?

  在這其中,或許有部分官員有著好學上進的追求,有著深入鑽研的興趣,且特別享受這個不斷獲取學位的過程。不過,有這樣想法的官員恐怕還是少數。道理很簡單,真正傾心學問的人,完全可以轉身去往學界,而不必仍舊死盯在官場上。說到底,官員對於學曆的興趣,仍在於這學曆或將能夠幫助他獲得更高的權位。

  清楚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官員一邊忙著繁雜的公務,一邊還堅持在職讀研、讀博、進站研究。比如,此前落馬的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其學術生涯的起步與其官場騰飛幾乎同步,從1996年任職江蘇昆山市市委副書記開始,直到2010年任南京市市長,14年來,季建業從處級升遷至副省級的同時,也順利獲得了碩士以及博士的學位,可謂官學同步,步步不落。

  盡管目前很難講官員讀博士與權力究竟有多少內在的關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群體“在職讀書”,顯然會比普通學生更方便,其獲取學位相對也更輕松。但由此造成的社會影響則不容低估。其一,繁冗的政務與繁重的學習、研究很難兼容,若專心理政,則學業不免荒廢;若傾心學業,則政務又會流於應付。其二,大批官員輕松獵取學位,也會降低學位的含金量,甚至會敗壞學風。

  此番國辦明確要求不得招收在職官員,應該說是一次緊急刹車。不僅博士後應該這樣做,循此思路,對於在職官員就讀碩士、博士,也應該有類似明確規定。學業就是學業,官員就是官員,二者不可得兼,更不能隨隨便便地“順便”撈取學位。這不僅關乎學風,同樣關乎政風。

  官位乃是公器,責在公共利益。能夠有權力做很多自己想做、社會需要、公眾滿意的公共事務,不僅可以成就個體,也是一種難得的榮譽。其實,在我們這個仍帶有傳統“官學一體”的痕跡的社會裏,官員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不僅在行政領域,其他包括社會領域、學術領域,同樣有官員的“權威性”靜悄悄地滲透。官員的存在價值,不一定非要通過亮眼的學位,而是應該通過為公眾做更多的事情來體現。退一步講,即便果真誠心向學,不妨卸掉一身俗務,一頭紮進學術大海去,遊個痛痛快快,何必兩頭纏繞? (作者:胡印斌)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