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微博截圖
近日,台灣女星張庭的“雞湯式微博”遭到專欄作家侯虹斌的痛批。“雞湯文”引發的爭議、遭到的批評越來越多,已經跟它誕生之初受到追捧有了很大的變異。這跟不少段子手或媒體營銷號炮制假雞湯有關,也跟雞湯熬制人本身的素質有關,更跟現代社會人們對雞湯的反思有關。與雞湯文截然相反的負能量段子,卻有越來越受歡迎的趨勢。雞湯文和負能量段子,到底哪個有毒?
明星心靈雞湯待遇不同 有營養是關鍵
近日,台灣女星張庭的一段“雞湯式微博”引發爭議。微博發布兩張照片,將兩種母親的生存狀態做了對比,認為要照顧孩子所以不出去工作的母親穿着臃腫、土氣;而為了孩子出去賺錢,給孩子樹立榜樣的母親,則是時髦、光鮮的。
昨日,專欄作者侯虹斌在微博發文,大批張庭的這段“雞湯”。在侯虹斌看來,“這段話的問題很大,大于其所能提供的營養價值。首先,它把家務勞動和養育孩子,視為輕松的、享樂的、價值低的行為。其次,中國絕大部分女性,是沒有資格當全職主婦的,她們都要去上班,上完班回來還要做家務、带小孩,實際上打兩份工。結果就是,事業上不容易精進,因為要分心照顧家庭,而對孩子的照顧也總留有遺憾。指責已經過勞的女性不夠上進,冤死人。”
一篇微博,何以惹得侯虹斌如此痛批?原來專欄作家更不看好的,是張庭的現實生活。侯虹斌寫道,近年來,“張庭的主要人生內容是做‘闊太太’,除了‘不老容顏’外,少有能刷存在感的作品”。當初“嫁給富豪林瑞陽是‘小三’上位,之後很多公共言行也經常自己打臉”。現在張庭經營着一家淘寶店,主打產品是“活酵母面膜”。
由此,侯虹斌進一步說明:“明星的家庭生活並不能推廣給普通百姓,尤其是女明星的富有很大程度建立在嫁給有錢人的前提之下。張庭努力想營造一個‘人生贏家’的形象,可在大多數人眼中,她的‘成功’無非就是嫁給有錢老公、有錢打扮、有錢享受。她自己都還未有能力做到自己所鼓吹的積極上進、堅持學習的正能量,又有什麼資格來指責與她的生活、工作背景和條件完全不同的人呢?”
與張庭的“雞湯”遭反感不同,陳道明的“雞湯”卻備受好評。不久前,陳道明助陣綜藝節目《一年級》,送給學生的“上山說”被網友迅速傳播。“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曾經風光過”,“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他們會爬上來,所以一定要做好自己”。
娛樂圈“老干部”靳東、李健也是熬制“雞湯”的好手。兩人1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展對談,拋出很多雞湯。靳東對大學生講道,“其實只要大家有自覺,找到自己的興趣,以及在社會結構當中的位置,學會思考就OK”。李健也坦言,“青春無外乎對社會抱有希望,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
原來,明星熬制的“雞湯”也並非都招來非議。有營養的話語,加上雞湯制造者踏實工作、精心打磨作品,以自己的閱歷發聲,分享智慧感言,也會贏得不少好評。
假雞湯橫行 成媒體營銷手段
來看近期另一個關于“雞湯”的新聞。12月,屠呦呦在瑞典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此期間發表獲獎致辭《青蒿素——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全文平和、理性,不談感情,只談專業。
而在朋友圈瘋傳的“屠呦呦獲獎致辭”內容卻與之大相徑庭,充滿了雞湯味道:“一歲一枯榮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價值”;“終有一天,我將告別青蒿,告別親人,如果那一天真的來到,我希望後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間……”
這些“雞湯致辭”被證系偽作,由微信營銷號“炮制”而出。類似仿冒名人的雞湯文還有很多,白岩松、楊絳、張愛玲、莫言等都中過招。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一首名為《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小詩,在網上被稱為“莫言最美的詩歌”而受到熱傳。而其實,在莫言獲獎前,這首詩就在網上以“余秋雨”作品的名義出現過。2013年7月,值楊絳先生102歲誕辰之際,一篇名為《楊絳一百歲感言》的600字小文悄然走紅網絡,但文句過半是網友仿造。文中不乏“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等這樣的“雞湯文字”。這些雞湯文看似辭藻華麗,充滿勵志的正能量,卻大都缺乏思想深度。
一名微信公眾號營銷人士表示,這些心靈雞湯的存在是一些公眾號的營銷策略,雞湯文末會附上商業廣告,不知情的轉發者成為廣告免費的推銷員。《新京報》近日刊文稱,很多段子手與公號炮制雞湯文的最根本目的是圈粉,從而撬動背後巨大的利益板塊。調查顯示,大部分積極推送“雞湯文”的公眾號多半是地產公司和美容院等商業機構,他們以這些看上去感性、勵志的“雞湯”打動人心,實際上來達到營銷目的。
傳統雞湯什麼時候變了味?
“心靈雞湯”最初源于九十年代杰克•坎菲爾、馬克•漢森的《心靈雞湯》叢書,內容通常由具有靈感和激勵性的短篇故事和散文組成。叢書有超過 200 種類別,許多書籍是針對特定的人群,例如:母親雞湯、囚犯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等等。
《心靈雞湯》推出後相當暢銷。而受《心靈雞湯》影響,一些勵志性或者啟發性文章也被稱為“雞湯文”。有人說,人在社會中生活,面對粗糲的現實,不時需勵志的語言、細膩的情感灌溉心靈。雞湯文之所以有市場,正在于它迎合了人們內心的情感需求。
創新工場 CEO 李開復(曾任Google、微軟全球副總裁),在工作之余,經常為年輕學子指點迷津。從2000年起,他陸續發表了七封《給中國學生的信》,談到了做人要有誠信、如何從優秀到卓越、新世紀的人才觀等。自2005年起,他又推出了《做最好的自己》《與未來同行》《一網情深:與學生的網上對話》等書籍,其中不乏勵志的、充滿正能量的雞湯文。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在微博中熬制“雞湯”,如“你可以經常失敗,但是唯有在放棄的時候,你才成為失敗者”等等。
如果說李開復熬制的是勵志雞湯,作家陸琪則為廣大女性熬制了不少情感雞湯。他推出了《婚姻是女人一輩子的事》《愛要深 心要狠 幸福不能等》《秒懂男人》等書籍,也經常在微博發文,諸如“談戀愛的時候,讓你越來越聰明的人,只不過是棋逢對手。而讓你越來越2的人,那才是真愛啊”這樣的“雞湯文”,迎合了不少女性的情感訴求。
但是李開復、陸琪的這些雞湯,並非所有人都愛喝。雞湯並非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立。在過分強調人一方面的同時,往往是對另外一方面的忽略。年輕學生喝過他們的雞湯後步入社會,才發現復雜的現實遠非捧出一碗雞湯就能應對,過分依賴雞湯也許只會讓碰壁來得更加頻繁。事情的解決、感情的應對,不是光有堅持到底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就能處理圓滿,而需要因時制宜、因事制宜,講究方法、策略,更重要的是,選錯了方向只會離既定目標越來越遠。
從科學的角度,也有對“雞湯”的質疑之聲。《每日郵報》12月3日報道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家最近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發現,經常在社交網站上發表鼓舞人心名言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陰謀論及超自然現象,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但他們的智力水平和認知水平偏低。
負能量段子被玩壞
最近,網絡上流傳着一個街頭采訪《一人一句負能量》,里面滿是心靈砒霜,堪稱“新世紀世說新語”。“雖然你胸小,但是你臉大啊”不“雖然你長得丑,但是你想的美啊” “不要以為世界拋棄了你,世界根本沒空搭理你”“就算失敗99次,我也要努力湊個整”,這些滿是負能量的段子,卻引發熱議,獲得不少追捧。
看看網友的評論就知道了:“這算心靈鱉湯吧,大補”;“干了這碗毒雞湯,下輩子咱們還是朋友”;“偶爾自嘲一下也能得到很多歡樂”;“看完後我整個人豁然開朗了”。
與“雞湯文”讓人打滿雞血不同,負能量段子多了一些搞笑的意味,也包含了一種自黑和自嘲的精神。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殘酷,自嘲、自黑已成為不少人減壓的手段。不少年輕人認為,與其拿一些假大空的雞湯來自我麻痹,不如用負能量段子訓練自己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拋卻那些幼稚的幻想,生活的重擔只能自己承擔。自嘲之後,沒有人不會選擇繼續趕路。從這個角度講,負能量段子也是有營養和正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