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讓科學家先富起來

2016-01-11
来源:香港商報

  一年一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獎,盛宴已經散去。然而有趣的是,與此前的N次相反,這次人們最關注的不是得到獎的人,而是最關注沒有得到獎的人。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而未能頒發給已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引起輿論關注。

  推薦權不能成為特權

  面對輿論的質疑,官方也及時給出了答案。「我們是嚴格按照評選程序辦事。」據國家科技獎勵辦官員透露,在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過程中,沒有個人或單位推薦屠呦呦。據悉,國家最高科技獎采取推薦制,有資格推薦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機構和專家共有130多個。換言之,如果沒有被這些機構或專家推薦,便注定「無緣」獎項。當然,科技類獎項的評選,是一門很專業的事件,非普羅大眾的春晚投票。然而,草民雖然不懂高科技,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人家諾獎都認可的科技貢獻,可是在世界範圍內篩選出來的,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莫非又敵不過中國特色?為何草民都能看出來的東西,130多位具有推薦權的人卻看不出來,也許只有推薦者自己心里最清楚。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被國際同行譽為「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在130位專家級的集體無視背后,推薦權是否成為了特權?果如此,推薦權的救濟渠道又在哪里?

  在拜杜法案面前的羞愧

  面對輿論的質疑,還有科技界和民間也給出了另外的二種答案,一是認為「青蒿素發明」已得過很多獎,而且屠呦呦本人也曾獲得一系列個人榮譽。還有一種認為「寧缺勿濫」,一位參與評審的專家表示,今后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可能會成為常態,意思就是貫徹「寧缺勿濫」的評獎理念。在這兩種答案的背后,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科學家不能發財,科技不能成名。其實與科技所創造的財富相比,中國的科技獎勵,只是九牛一毛,完全應反過來「寧濫勿缺」。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美國,其國家每年以億萬美元計出錢給機構和個人搞科研,研究的成果卻為科研人員所擁有,許多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一夜暴富,而且把這種分配獎勵制度,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固化下來,這就是著名的美國《拜杜法案》。從此美國的各大學、醫院、國家實驗室及其他非營利機構變成了科技創新的溫床,富於創新精神的科學家們立刻帶著發明成果紛紛成立自己的公司,自1980年以來,來自美國大學申請的專利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這一法案被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評價為「美國國會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通過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也許在「寧缺勿濫」派看來,這是最大的「損公肥私」?

  中國有數千萬的科技工作者,而國家科技獎也就那麼幾百項,要想中獎,也跟中彩差不多,不知怎麼就有人能喊出「寧缺勿濫」。與《拜杜法案》賜予科學家的億萬財富相比,那中彩后的幾十萬的獎金真的算「濫」嗎?不要這麼摳門,好不好?也許對於個人來說,有這麼多粉絲為屠先生鳴不平,而且屠女士被總理在獎勵大會的講話中點名表揚,雖沒得最高獎,勝得最高獎;但對於中國的科技獎勵制度與分配制度來說,卻遠不能這麼樂觀,什麼時候讓科學家先富起來? 路人甲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