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雙城故事細說香港變遷

2016-02-22
来源:香港商報

約一九五二年,俯瞰中西區。香港舊照片供圖

  【香港商報網訊】「集體回憶」在近幾年的香港是一個常曝光的高頻詞匯。或許,對於中國或世界歷史,港人了如指掌;但對於土生土長的香港故事,很多港人卻一無所知。康文署香港公共圖書館近日舉辦「香港的雙城故事」專題講座,邀得「香港舊照片」網站創辦人余震宇擔任講者,通過舊照片、地圖及文獻,余震宇向大家講述了昔日香港的變遷。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填海造陸 地標性建築正在消失

  外人眼中的香港,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炫目燈光下,身披繁華的外衣,扮演著「亞洲都會」的角色。而英國占領香港之初,在香港島設立維多利亞城,西起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一帶,成為華洋政治、經濟及文化活動中心。與此同時,近在彼岸的九龍,清朝政府亦加緊修建九龍寨城,管轄今日九龍城以北的大片土地。

  根據余震宇與香港歷史研究學者提供的歷史數據,可以依稀描繪出昔日香港的面貌。余震宇說,香港沒有什麼地不是填海而來的,而填海造陸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就是香港具有歷史價值的地標性建築已經化為烏有或正在消失。如今香港的紫荊花廣場被許多游客視為香港的地標性建築,但是在余震宇看來,這個頗為「年輕」的建築并不具有多麼深厚的歷史價值和意義,至少香港人不會熱衷去此地合影拍照。

  香港地圖上的汕頭街、廈門街等,街道命名源於昔日英國商人在香港口岸商品貿易的貨源地來自毗鄰海邊的汕頭和廈門,而地圖上建築的命名也揭開了昔日的景象,譬如如今處於道路旁的望海觀音廟,也證實了此地歷經過填海造陸的歷史事實。曾經的修頓球場本是擁有800米規範跑道的大場地,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這里還收留了很多流離失所的逃難兒童,而非今日「縮水」的模樣。

  皇后像代表香港地表變遷

  余震宇講道,現在香港人熟知的「皇后大道東」的「皇后」其實應為「女王」(Queen),以前港人的英文翻譯水平較差,但如今也因為人們的習慣而將錯就錯。「當時在位的女皇是維多利亞女皇,所以很多名字都是為了紀念她而取的,譬如原來位於皇后像廣場正北面的皇后碼頭、維多利亞皇后街、皇后戲院。」

  皇后像廣場對香港市民而言,或許只是星期日外傭聚會之所。皇后像是代表著香港殖民地的變化和香港地表的變遷,而如今的皇后像廣場卻沒有皇后像,談及原因,余震宇解釋,1896年,為了慶祝維多利亞女皇登基60周年,香港政府特意於中環海濱豎立了重達三噸的銅像,并安排於一座拱頂亭內,作為遙賀生辰的禮物。皇后像的位置,設於今日遮打道及獲多利街交界,是政府剛剛通過填海新得的土地。

  1941年,香港淪陷,日軍把女皇銅像運往日本,準備熔化改鑄成武器,此外日軍還將《香港占領地總督告諭》刻在石上,置於拱頂亭上,內文提及英國乃「人類公敵」,又自詡侵華戰爭實屬「聖戰」,勉勵港人應該「共同協力」,完成「大東亞戰爭」。日軍撤離之后,港人無從發泄,遂爭取破拱頂亭上的日本占領告諭。根據當時所記,由於亭座損毀嚴重,其后遂將亭座移走,上世紀50年代初期,更短暫成為停車場。

  二戰結束后,港英政府經過多番交涉,最終於1955年迫使日本歸還女皇像,但放置銅像的位置於1940年代末期計劃進行遮打道的擴闊工程。適逢位於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於1951年開始興建,女皇銅像改為放置於公園內,而公園亦以「維多利亞」來命名。而原址則只剩下銀行家昃臣的銅像。由於皇后像廣場的英文名稱是Statue Square,直譯為「銅像廣場」,因此很多外地人士誤以為皇后像廣場是因昃臣的銅像而得名。同期,中環皇后像廣場,則加建噴水池,并置涼亭并種植林木,1959年又興建行人隧道,連接1962年落成的第二代香港大會堂。踏入80年代,菲律賓女傭人數漸多,皇后像廣場風格丕變,市民亦不知皇后像已經遷至維多利亞公園了。

  舊照片能認識歷史的靈魂

  余震宇直言,我們并不熟悉香港歷史,殖民地及回歸時代,中小學必修課程沒有香港歷史。即使很多香港人生於斯,長於斯,但對於腳下的這片土地,不少人卻一無所知。這種對過去的不甚了解、歷史記憶的缺失,使得很多香港人在面對或解決香港的諸多問題時,亦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舉措。例如:忽略建築物的歷史價值而肆意拆毀;由於填海造陸,聞名世界的維多利亞港的海岸線在漸漸退卻,民眾卻不曾察覺;不能鑒古知今,認識極端政治的遺害;對於外來移民者,初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尋求在此的歸屬感也由來迫切,而歸屬感的缺失,勢必造成市民離心率愈來愈大的趨勢。

  近年,香港人愈來愈重視香港歷史,不少學者亦出版歷史書,有助於積累知識,追本溯源。然而,不愛閱讀人士,始終較少機會認識香港歷史。余震宇為現職中學教師,自2006年起向公眾人士蒐集香港舊照片,并於2012年設立「香港舊照片」網站,上載香港舊貌照片。舊照片能認識歷史的靈魂、反映史實,更能於人們心目中烙下深刻印象。余震宇希望通過這些舊照片喚醒香港人對昔日香港的回憶,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銘記歷史,珍惜保護現在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歷史建築,而不是在經濟和權力的放逐下,丟失了過去。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