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5

她曾一劑治愈三年疾患 女醫談允賢真有其人

2016-02-2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香港商报记者林涛报道 開年后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女醫·明妃傳》,講述了明朝女醫生談允賢懸壺濟世的故事。談允賢(1461年-1556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位列古代4位女名醫(漢代義妁、晉代鮑姑、宋代張小娘子、明朝談允賢)之一,且是唯一有文字傳世的女醫者。其著作《女醫雜言》收錄病案31例,是珍貴的女科醫案專著,孤本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
 
 
  根據《女醫雜言·自序》及談氏姪孫談修所寫跋語,談允賢是江蘇無錫人,「以女醫名邑中,壽終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數計」,且「年益高,術益神」。其祖父談復曾獲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是名醫,祖母茹氏亦醫術高超。其父親談綱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及廣信、萊州郡守。談允賢進入醫學殿堂的引路人是祖母,在茹氏指導下,她通讀《難經》、《脈訣》等書,茹氏去世前更將一生所收集、編寫的藥方病理傳給談允賢。她后嫁楊姓男子為妻,婚后生三女一子。《女醫雜言》一書即託兒子楊謙之名撰寫出版。在那個年代,女子行醫,也有其優勢,「相知女流眷屬,不屑以男治者,絡繹而來,往往穫奇效」,成為遠近聞名的的女醫生。
 
 
  不可多得的女科醫案書
 
  談允賢50歲時,根據祖母傳授的醫理和自己的臨證所得,整理匯集寫成《女醫雜言》一書。《女醫雜言》收載病案31例,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主要記載的是婦科病案,其中涉及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血崩、不孕、產后諸疾、腹中結塊諸證,并記載談氏嫺熟的灸法,是古代少見的專科醫案書。《女醫雜言》采用追憶的體裁,先詳述病情、病史,后列治法、處方,每一醫案的診治過程都清楚明晰,從臨床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值得后世醫家參考。《女醫雜言》自序中,談允賢總結自己的行醫的歷程:先是「不知其言之善」,年幼的她尚不知道祖父母讓她學醫的的意義。經過一段時間學習,進入「已知其言之善而未嘗有所試」的階段,初步知曉了醫學的奧妙但沒有機會臨床實踐。及笄之年嫁入楊家,「連得血氣等疾。凡醫來,必先自疹(診)視,以驗其言。藥至亦必手自撿擇,斟酌可用與否。后生三女一子,皆在病中,不以他醫用藥,單請太宜人手自調劑而已」。這段時間,她以身試藥,通過自己患病醫治的經歷來體察用藥,又通過對孩子的調理,進一步提高了醫術。據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的鄭金生教授考據,在談允賢之前成書的醫案只有4部,其中《倉公診籍》和《羅謙甫治驗案》為后人輯錄,只有南宋許叔微《傷寒九十論》和元代朱丹溪的醫案專著真正撰成於談允賢之前。50歲后,她的醫術更臻精湛。可惜,唯一的兒子不幸早亡,孫子也受株連獲罪而死,在沒有著述醫術。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談允賢病逝,享年96歲。
 
  一劑見效的四生丸
 
  在談允賢《女醫雜言》書中,有一個治療牙行老闆女人的醫案特別有意思。她寫道:「一婦人,年三十二歲,其夫為牙行。夫故商人,以財為欺,婦性素躁,因與大鬧,當即吐血二碗后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藥無效,其先用止血涼血,次用理氣煎藥,再用補虛丸藥。」作為一名女醫,談允賢顯然有獨特的視野和經驗,她通過傳統醫學中女性身體、情志與血的內在關聯,找到了這位病人生病的原因:抑鬱與憤怒,使她身心遭受3年多的苦痛。談允賢隨后開出「四生丸」,其實就是女科經典方「四物湯」的加減,一劑見效。中醫的觀點是,女人身體「以血為本」,「血分有熱」「血不歸經」是女性的常見病。談允賢的正確判斷,將病人從嚴重的「血傷」中拯救出來。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