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續詩成熱潮 閱讀量破300萬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今年初春,網友杜子建在微博上發出這句脫胎于韋應物唐詩《簡盧陟》的征集帖,在短短10多天內引發了全民創作熱潮,轉發量超過10萬,回帖評論和詩超過3萬,閱讀量更超過300萬,讓網友感慨“國人詩性未死”。這也是繼去年余秀華之後國內最大的詩歌現象,是偶然的網絡戲謔狂歡,還是有其內在合理性?南方日報記者采訪從事古詩詞寫作和教育數十年的學者張海鷗、徐晉如、李樹喜等教授和詩歌專家,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評價。
起因
“一壺酒”引發浪潮
2月22日,作家、企業家杜子建在新浪微博上以“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發出征召帖,稱其很喜歡這兩句詩,“總想再續兩句,但恨才華不夠,”因此求助網友,並以法國紅酒作為“賞金”。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之後的十多天里,該帖吸引了3萬多名評論回復,應征唱和的詩作精彩紛呈,釀出了今年春天的第一場带着醉意的詩歌活動。
網友自發參與的創作、轉發、點贊、評論,讓這一詩歌比賽顯得生機勃發。網友“花間安公子”續作“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平生行萬里,太白是前身”浪漫瀟灑;網友“夜帝王”詩云:“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豪邁曠達;網友“暮飛煙”則吟出“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點滴酬知己,把盞話春深”情意纏綿;“南海牧鯨人”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閑約二鴻儒,黃昏扣柴門,闊談三更後,把盞有余溫,醉眼四處看,皆為夢中人”婉約散淡,也獲得大量點贊。詩韻盎然的作品有之,戲謔惡搞者也大有人在,體現了網絡群體寫作的鮮明特點。
杜子建的這兩句詩脫胎于唐代詩人韋應物的《簡盧陟》,原詩為“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杜子建將原本不完全合律的末尾兩句改掉一字,並拎出來作為首聯,一下子擊中了網友心中的春意和詩性,唱和、接龍的現象便由此產生。
爭議
網絡創作也應遵傳統
詩詞雅集、群體酬唱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悠久的歷史,著名的蘭亭詩會、西昆酬唱均是典型代表。文人之間同題唱和、限題限韻創作成為古代詩詞創作的重要形式,而且延續至今。但古典詩詞在押韻、格律等方面有着一套系統的規則,戲謔式的網絡寫作在某種程度上也對古詩詞的傳統带來一些不良影響。
而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深圳國學院教務長徐晉如則認為,此次詩歌接龍是一次“大眾的狂歡”,並非真正的詩歌創作活動。
徐晉如指出,“在任何時代真正的詩人都是寂寞的,詩歌都只是在小眾當中流傳。”
正如網友“肥貓湯姆”指出,參加接龍的很多人對詩的用韻一竅不通,“杜子建的一聯征詩,折射出了許多人對真正傳統文化的外行”。杜子建認為“好詩可以不押韻”,並舉李白的《將進酒》為例進行說明。但徐晉如指出,“李白的《將進酒》是押韻的,中國古代沒有無韻的詩。韋應物的原詩是五古,不像近體詩一樣講格律,但押韻是非常嚴謹的”。
徐晉如認為,“沒有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沒有使命感和神聖感,就不會有詩人,更不會有真正的詩作出現。”因此,致力于創作古詩詞的人應該潛心修習古典詩詞格律的知識,通過大量閱讀、練習創作來提高詩詞修養和創作水准,而不是停留于一哄而上的率意草作。
對此次應征詩作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詩人李樹喜持寬容態度,認為評判一首詩的高下首先應該看有沒有創意和亮點,而不是全然合律。
分析
互聯網放大古詩魅力
兩句仿唐詩何以能引起如此大的網絡寫作浪潮?中山大學古代文學教授、廣東省古代文學學會秘書長張海鷗從韋應物原詩的韻味出發,進行了分析。
張教授認為,韋應物《簡盧陟》詩寫的是戎旅生涯中風塵未偶的孤獨、孤芳自賞的清高、借酒消遣的無奈和自慰;結尾兩句詩之所以能親切地觸動人心中那條柔軟的弦,正體現了唐詩“消解煩憂,酒慰風塵”的功效。“酒不是少數人的奢侈品,而是大眾的朋友甚至‘情人’,普通人都可以輕易擁抱它,隨心所欲地親近它。如果詩中的酒字改為茶或咖啡,不僅味道變了,親切溫馨的消解意味也淡多了。”
張海鷗分析,“慰風塵”是這一次詩意的關鍵。“不像憂傷、艱辛、煩惱等等,‘風塵’具有特別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就有特別豐富的可解讀性和可聯想性。不確定性和可能性是詩歌的根本特質。正是這兩句詩引起太多人太多聯想和補充的奧妙所在。誰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風塵感,其中的人生百味只有自己知道,需要表達出來,人生的郁結和況味都需要寬慰、消解,酒恰恰具有這種慰藉功能,而且無可替代。”同時,續寫不比全然原創,難度因此降低了不少。
李樹喜仔細閱讀了這批跟帖的詩作,評價道“激情洋溢,不乏好句,精品很少”,他認為,網友的作品大多是“真心與激情的呐喊”,步韻、平仄格律均存在不少問題,但依然展現了古典詩歌的魅力和生命力,以及互聯網媒體傳播的力量。
南方日報記者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