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崔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學者楊團近日通過網絡向朋友們求助,希望為家中上萬冊藏書尋找受贈者,這些藏書有很多都來自她的母親、著名作家韋君宜。昨天下午,楊團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高興地透露,通過朋友們帮忙發布消息和牽線,現在已經有一些單位提出想要接收這些藏書,目前她正在對這些申請者進行篩選,預計很快就可以為藏書找到新家。
“我的母親韋君宜愛書的習慣傳給了我,我把單元房的廁所拆了做成存書房,可這次統一裝修,廁所還得恢復。大批好書舍不得賣,已經送朋友一部分了,還是太多了,所以想整體捐贈。記得母親生前曾說,某作家故去後幾大書櫃的書都被孩子扔了,很不屑其行為。當時我就說:‘我不會的!’不過,個人藏書只能自己和極小圈子的人看,如今是互聯網時代了,公共性大大增強,書本身具有公共性,應該讓它的流通也與其性質相符才對。區縣級的圖書館是我捐贈的首選,請朋友們傳播和聯系吧。謝啦,各位!”這是楊團當時發給朋友們的信息。
昨天,楊團又向北青報記者講述了更詳細的情況,她說目前住的是機關宿舍,這次機關要統一進行裝修,所以被她放在由廁所改造的存書房里的4大櫃子書就沒了去處。“大概是10天前,我和丈夫開始收拾整理這批書,想到要把它們捐出去。”楊團說,藏書大約有上萬冊,年代跨度很大,有父母珍藏的古籍,也有新中國成立前直到現在出版的書籍,其中父母的藏書佔到大約一半,剩下的很多是她曾經用過的各種專業書籍和資料,包括企業管理、社會學、公益慈善研究等。“本來我是圖省事,想找一家區縣圖書館全數都捐了就好,但在整理過程中發現這些書分類比較復雜,如果要物盡其用的話,就得按它們不同的類別尋找不同的去處。另外,里面也有一些名人名家給父母親的簽名贈書和絕版書,這些我還得留下。”
在最初有了捐書的念頭時,楊團就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盡可能不給大型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因為這些地方都不缺這樣的書,我捐出去的話也不一定能夠流通起來。我更希望它們能被真正需要的人看到。”目前提出想要這批藏書的單位中有一家職業學校,也是通過朋友介紹找到楊團的,朋友告訴她這家學校本來是主打美容美發,不過現在計划要增設社會學、養老管理等專業。“我一聽,這不正合適嘛!這個學校肯定正缺這一類的書,像這種地方就是我最理想的選擇。”
楊團介紹,目前找上門的單位已經有好幾家,等她按照物盡其用的原則選好之後,就可以把這些珍貴的藏書送到新家去了,預計也就再需要個10來天時間。“也有人建議我以母親的名義建一個私人藏書館,但我覺得母親不會樂意,因為她生前就一直都很討厭這些樹碑立傳、為個人揚名的行為。以她開放的心胸和公民意識,我相信我現在這種做法才是最符合母親意願的。”
相關鏈接
韋君宜 (1917~2002),女。曾參加“一二·九”運動。1939年赴延安。歷任《中國青年》編輯、總編輯,《文藝學習》主編,《人民文學》副主編,作家出版社及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社長。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母與子》、短篇小說集《女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