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海建
不論是“富二代”還是“窮二代”,一個人會怎樣、能怎樣,更多地取決於他們的努力和社會階層流動通道是否暢通,而非家庭背景高低。
最近,“拆二代”這個詞火了起來。根據網上的說法:“‘拆二代’多數在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於城市近郊的人,由於拆遷補償一夜暴富,他們經常以負面形象示人。近期,共青團海澱區委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拆二代”可能有著“另一副面孔”。(《中國青年報》8月10日)
調查數據說明,“拆二代”紙醉金迷又扶不上牆的形象不過是一種幻想。它反映了一種將一個群體標簽化,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思維模式。
擺脫“×二代”身份的困擾、尋求代際身份突破,是人類的天性。“二代”是一種先賦的資源,對個人成長有著顯著影響。但是,這種先天影響並非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在財富與權力中成長起來的人不一定驕奢淫逸,而從小面對挫折與貧困未必就奮發有為。不論是“富二代”還是“窮二代”,一個人會怎樣、能怎樣,更多地取決於他們的努力和社會階層流動通道是否暢通,而非家庭背景高低。只要保障了法治的健全和社會的公平,就沒必要擔心“二代”們做什么“壞事”。
“×二代”標簽之所以滿天飛,無非有兩個原因:其一,碎片化信息傳播當道,以偏概全的情緒化表達容易戰勝獨立理性的判斷,能吸引人眼球的“標簽”容易集結公眾力量,形成一種缺乏理性的輿論暴力;其二,“貼標簽”省去人們深入思考、分析的工夫,迎合了人們的懶惰。
一個標簽化的世界,必然是僵化而充滿惡意的,但真實世界絕不是如此極端。是時候拋棄各種“×二代”的標簽,正視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了。就事論事,理性獨立,這才是看待世界的應然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