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高层力推改变「政热经冷」 中印合作前景广阔

2016-08-23
来源:香港商报

   近期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度,引发媒体关注。中印度同是文明古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经济发展速度亦是数一数二,且国土接壤,但两国人民之间似乎不甚了解。专家表示,中印关系由於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博弈,一直处於微妙的状态,但是印度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并且处於发展机遇期,是最不可能与中国为敌的大国。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产业也需要转移,相比於其他国家,印度拥有不少优势。目前,已有大批企业家赴印度考察,并表示出强烈兴趣。如果中印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发展,合作加深,两国经济都将受益匪浅。目前的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之间的转换或许过快,树敌过多,应有所反思。香港商报记者伍敬斌 实习生姜山

  1、中印政热经冷

  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以来,中印两国高层交往频繁,但是民间的交流却不温不火。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南亚室印度经济专家刘小雪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政热经冷」很好地概括中印关系。实际上就是说以前印度和中国,高层互访很频繁,但是投资方面,双方尽管早就提到要在印度建中国的产业园,或者是搞一些大的投资项目,但都没有实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近几年中印关系发展势头不错,彼此的高层互访和国际上的磋商与合作,以及经贸和文化交流方面有积极进展。但是,由於历史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原因,印度国内也存在着对中印关系不利的消极倾向,中国威胁论在印度长久不衰,这一点影响着中印关系。即使在中国,也经常能看到印度媒体对於中国的妖魔化报道。前不久,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度,与印度高层进行沟通,相信对於中印关系一些消极的部分会有所帮助。印度战略圈里面对中国的质疑一直不断,这是双方缺乏互信的表现。中国方面能做的,主要是表达诚意。王毅的访印,有助於达成高层的谅解,而高层的谅解推及到下层工作方面,是十分有意义的。

  边境问题不该成为绊脚石

  实际上,中印高层都已认识到中印两国加强合作的重要性。马加力表示,从印度高层的心态来看,他们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成就,内心也感到发展经济的急迫。他所接触过的印度前领导人,都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效都表示出了很高的评价。而像印度现总理穆迪、前总理辛格等,对与中国合作都是持积极态度的,但是官僚层面和技术层面存在一些障碍和阻力。马加力认为,中印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旧恩怨,典型的就是边境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中印媒体都有炒作空间。但是边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目前中印高层对於中印合作都已达成一些共识,那麽虽然也应该积极推动边境问题的解决,但不应让边境问题成为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中国方面一直希望中印的边境能够保持和平与安宁,为两国各个方面的合作提供条件,改善气氛,这应该是双方高层都乐见的结果。然而不幸的是,在印度总是有一种声音在起着消极的作用。

  2、印度模式需要外来补充

  印度作为仅次於中国的发展中大国,在前几年经济增速已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刘小雪表示,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改革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模式,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石。印度的增长模式,与中国及东亚的模式不同。东亚模式,是以工业化、制造业为主导的,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实际上就是工业、制造业、出口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但印度到目前为止,制造业的比重只占15%左右,相比於中日韩来说,是一个十分低的水平,其增长是以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是内需型带动的。所以在数次金融危机中,印度所受的冲击较小。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印度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印度由於制造业的占比十分低下,所以也提出要在未来的几年增加制造业的份额。但印度的经济改革从1991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几年,印度的制造业前进步伐缓慢,可以预见,印度对於外来资金支持其制造业的发展,是十分欢迎的。

  印是华产业外移动优选

  可以说,如果除去政治因素,中印两国的合作空间应该是很大的。刘小雪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升级,其二是要向产业倾斜化转变,也就是说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可能会继续下降。那麽工业和制造业比例下降之后,那些产能要流向哪里?答案只能是选择对外投资,就像日韩当年把一些产业转移到中国一样,中国现在也需要将一些产业转移出去。而放眼中国周边,政治相对稳定、市场规模大、劳动力又很富余的国家,其实最合适的就是印度,所以说印度是投资最佳选择地。当然,印度现在仍然是一个处於转型期国家,目前看来仍存在一些缺点,如经济不够开放、政策不够成熟稳定,所以也存在一定风险。但这种风险要比别的东南亚国家小一点,印度还是相对稳定安全的,风险是可控的。马加力亦认为,中印两国的互信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程度,将有助於中印两国的互惠互利。印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如果中印双方能够有良好的沟通,这对於中国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机遇。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仍然十分可观,中国的资金也需要找一个优质的投融资目的地,应该说印度是比较好的目的地。但是由於印度缺乏信任,目前印度市场对於中国来说尚未完全打开。据了解,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中国类似,印度也有自己的五年计划。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印度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目标是5000亿美元,最终实现了4000亿美元,而这已经是印度有史以来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的最高投资额,这其中有私人部门的积极贡献。在现行的「十二五」(2012-2017)五年计划中,印度计划投资基础设施1万亿美元,但现在看来已经很难达到目标,能保持上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规模已属难得。这种巨大的需求,正是中印合作的前景。

  3、「印度威胁论」全无必要

  自从中国经济开始下滑,印度舆论中出现了一些自大的声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并存。而这些声音传入中国,又在网络中引发「口水战」,联系到国际上中印的分歧,历史的遗留问题,「印度崛起威胁中国」的声音也开始在中国出现。

  马加力表示,印度近年来发展的势头很猛,作为一个大经济体,取得了比较瞩目的发展速度。中国方面对此是乐见其成的。希望中国人民能更多地看到,印度的经济增长能够为中印双方的经贸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双方应取长补短

  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起步比较早,将近40年的改革经验,并且也已经经历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而印度经济改革起步晚,速度比中国也要慢,动力也不如中国强。

  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印度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更多地看到机会,而不是所谓的「威胁」。从发展程度来说,中国比印度显然高出一截,两国之间存在时间差、速度差、能量差,印度想要在经济上超越中国有很大难度,但双方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印度其实也有很多弱点,最大的弱点是印度国内的各党派对改革没有形成共识。改革的方向、力度和政策都有分歧,这与中国大不一样。还有,印度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机场、铁路、公路、港口和通讯都大落后於中国。但是印度也有其优势,在软件开发等领域也有优势。希望中印之间能够取长补短的心态,而不是互相感到威胁。

  印度经济的发展,确实引起了中国企业家很大的兴趣。刘小雪表示,从今年来看,虽然中国对印度投资的增长仍然不快,但是中国企业家的热情开始上升了。国内的企业对印度市场越来越有兴趣,大批的企业组团去到印度考察。所以从中国企业方来看,对印度市场是十分看好的,而且与印度的合作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势头。而从两国来说,中印贸易虽然增速比十年前放缓,但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以及中国经济减速的情况下,中印增进互信。

  4、 中印非敌人

  目前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上的合作,最大的阻碍仍是政治的问题,直到现在,中印双方互相都像是在互相报复一样。印度没能加入核供应国集团,认为是中国为其设置障碍,故而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或许会站在美国一边。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中印两国的关系一直不能算和睦。所以,刘小雪认为,此次王毅去印度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印度做解释工作,向印度表达并非是中国故意不让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而是因为程序问题。刘小雪说,印度是一个敏感且自尊的国家。对於印度来说,中印关系本不应该很僵。从历史上看,这个国家一直奉行着不结盟政策。从冷战时期开始,印度就没有跟美国结盟,他可能与苏联走得更近一些,但是依然没有结盟。印度与中国只隔着一个喜马拉雅山,虽然与中国有边境冲突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对於印度来说,现在正是发展机遇期。印度的国家政策也说明了现在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可以说现在印度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印度官方应不会刻意去挑动舆论来挑衅中国。现在可以看到的「中国威胁论」及挑衅中国的声音,是自由媒体决定的特徵,属於民间舆论,但从国家层面来看,印度不可能与中国为敌。印度的自尊,可以从对待「一带一路」的看法中略知一二。印度市场规模大,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投资空间也大。对於「一带一路」,印度有参与的需求,也有参与的意愿,但不愿意接受中方的概念。因为印度作为南亚乃至亚洲的大国,其外交传统一向是实用主义,有着大国自尊,不会为他国的战略站台。印度有自己的战略,不希望自身的发展思路被冲击。

  5、中国外交政策需要反思

  从东亚到南海的争端,还有近年来西方舆论对中国的非议,甚至在近期的奥运会上,不少中国人都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友好的对待。曾几何时,中国在国际上变得不怎麽受欢迎?这或许是美国重返亚太「搅浑水」,以及西方媒体把持话语权故意抹黑中国的结果。那麽中国自身是不是有可以反思的地方?国内学者质疑中国树敌过多的声音并不少见。刘小雪认为,中国确实树立了一些不必要的敌人。她表示,中国近几年来的外交步子迈得太快了。中国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转变过快,以至於整个国际社会都不是很适应。从中国外交的动作看,表面文章做的很大,但实际上的问题,从东北亚到东南亚,还有其他一些地区,反而实际上造成矛盾激化的结果。当然这可能与本身国家实力上升也有关系,因为实力显露过多会导致他国的警惕。但是中国的政策本身或许也有问题,近年来中国显得过於主动,出去太快,或许让一些国家「吓到了」。

  树敌不如交友

  而就印度来说,目前,印度从学者到政府都认识到,印度不会和美国结盟,或与中国作对。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也很危险。刘小雪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应再树立更多的敌人,甚至把印度作为一个「假想敌」。在一些国际事务上,如果不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那不如就顺手推舟送个人情,就例如,让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等。实际上美国都已经认可了,而且印度也已经拥有核武器,实际上可以放松一点。此次外交部长王毅去印度访问,也是有意要安抚一下印度。因为中国也意识到,不要树立太多的敌人。包括中韩关系,与中国一直友好的韩国现在也出现裂痕,这就说明中国的外交要全面的反思,但现在这类声音很少。刘小雪认为印度最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敌人,如果能够进一步打开印度的市场,将使中国经济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