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開斌
由重事後應對向重事前治理的轉變,也就是實現應急管理向風險治理的全面升級,應該成為公共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
2003年“非典”事件發生後建立的應急體系,主要是一種以應急處置與救援為核心的突發事件被動應對模式。加強源頭治理,從根本上避免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就必須建立以風險評估和管控為核心的主動防范模式。
應急管理:以應急處置與救援為核心的被動應對模式
我國目前的應急管理工作模式,以突發事件為管理對象,以應急處置與救援為核心任務,是一種“重處置、輕預防”的救火式、被動式應對模式。其工作重心是“出了事怎么辦”,即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如何迅速采取各項應急措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有效控制事態,而不是“如何不出事少出事”,即如何從根源上避免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
應急管理在實際工作中逐步異化為以搶險救災為中心,從某種程度上與我們的官員激勵機制和宣傳報道導向突出應急處置與救援為中心有關。“搶險救災轟轟烈烈,舉國關注;事前防災減災默默無聞,無人問津”。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說明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及其後果的嚴重性——河邊兩個鎮,河東的鎮長帶民眾經常興修水利,加固自己這邊河堤,廢寢忘食,洪水到來,治下安然無恙。河西的鎮長則把資金挪用吃喝,不關心除險加固。洪水來了,河西決堤,鎮長帶領民眾抗洪搶險奮戰在一線,媒體天天采訪,上級撥款救災。水退不久,河西鎮長因搶險有功即獲晉升;而河堤牢固的河東啥事沒有,鎮長仍舊是鎮長。長期只投入和獎勵“救火”、不鼓勵“防火”,長此以往,就沒人主動去防火,大家都等火燒起來後再去救。
風險治理:以風險評估和管控為目標的主動防范模式
風險管理的對象是“風險”,應急管理的對象是“突發事件”;風險演化為突發事件需要經曆一個過程,如果風險被避免或有效控制,就不會轉化為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控制、分散、轉移或消除風險,達到最大的安全效果,強調對各種風險因素的系統評估和科學管控,積極消除或控制各種存量風險,有效預防或減少各種增量風險。與應急管理針對的是突發事件發生後搶險救災階段不同,風險管理針對的是突發事件發生前的風險階段,關注的是如何抑制風險演變為突發事件,是一種常態化、程序性的管理措施。
從實際來看,風險防范意識不強、風險治理不力,也是近年來我國不少重特大突發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12 · 31”上海外灘陳毅廣場擁擠踩踏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嚴重缺乏公共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對重點公共場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員聚集風險未作評估,預防和應對准備嚴重缺失”。天津港“8 · 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的原因,在於“瑞海公司沒有開展風險評估和危險源辨識評估工作”,相關部門未認真組織開展天津港港口危險化學品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廣東深圳光明新區渣土受納場“12 · 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的原因,是沒有建立完善的風險辨識和防控機制,對渣土受納場安全風險認識不足,未有效排查整治群眾反映的紅坳渣土受納場存在的安全隱患。
全面加強風險治理工作的關鍵點
風險識別。風險識別的主要任務,是對潛在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辨識和歸類,分析風險的來源和產生風險事件的原因,確定風險可能的影響范圍。風險識別需要從可能出現哪些風險、為何出現、如何出現、在何時何地出現、主要影響哪些對象等不同方面,對各種風險進行全方位掃描,及時識別各種漏洞,建立風險清單。
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對不良結果或不期望事件發生的機率進行描述和量化,即對一特定期間內安全、健康、生態、財產等受到損害的可能性及可能程度做出評估。風險評估包括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兩方面,需要通過科學方法,分析所識別出風險的概率和後果,比照事先所確定的風險標准確定風險的等級,並在風險矩陣圖中進行標繪,建立動態風險登記冊。
風險處置。風險處置是指以風險評估等級為依據,確定管理的優先級、提出具體的風險處置措施的過程。風險處置策略主要包括風險保留、風險規避、風險減緩、風險轉移四個方面。風險處置要以風險評估結果為基礎,考慮風險水平、風險處置能力和風險處置的成本—收益問題,對不同風險提出有針對性的處置策略,爭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安全水平。
風險溝通。風險溝通是風險信息在所有利害關系人間有目的的流通過程,旨在協助利益相關者更好地了解風險評估結果和風險處置的基本原理。由於風險預測與識別具有主觀性,不同利益主體對風險感知不同。為此,不但要在不同政府部門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建立信息共享和溝通機制,還必須加強政府、專家、社會組織、媒體、公眾之間的交流,增進不同利益主體對風險的認識和理解。
風險更新。風險監測和更新的過程,也是啟動新一輪風險識別工作的過程。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等因素的變化不斷演化。因此,應建立風險監控和更新機制,及時發現那些新出現的和發生變化的風險,及時反饋,並根據風險的新情況重新開展風險識別、評估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