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6

糧食安全到底有沒有問題?

2016-10-20
来源:澎湃新闻

  基本事實

  目前中國14億人口,18億畝耕地,人均1畝3分地。這是我們的基本國情,除非發生大規模的戰亂,才可能打破初始條件的設定。

  基於國情,我國農作物總種植面積為25億畝,這意味著每年18億畝耕地中有7億畝會複種一次。而根據2015年農產品進口數據全口徑匡算,我國進口土地面積約為10億畝。由此可知,目前我國14億人實際消費農產品所利用的土地為35億畝,大致是18億畝耕地面積的一倍。國內需求與國內資源之間的矛盾天然不可調和。

  那麼,又該如何“確保”糧食安全呢?在上述國情下談糧食安全,顯然不能求全責備。

  另一個基本事實

  長期以來,中國是農產品淨出口國,直到2001年底加入WTO,才逐步變為農產品淨進口國。2012年前後,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淨進口國。

  回到拐點的2001年。那年中國人口13億,耕地面積8億畝,總種植面積23億畝——國內人口和農業生產資源和現在差不多,不過卻是農產品的淨出口國。如此說來,國人豈非要餓肚子?並沒有。2001年的中國不存在普遍饑荒。可見作為一個變量,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並不總是等同於“吃飽肚子”。

  15年來,從農產品淨出口國到最大淨進口國,我國食品消費最大的變化就在於——人均消費數量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日趨多元。兩個月前,我出差到甘肅省武威市,與當地朋友吃飯,也點了幾道海鮮,很能說明問題。

  糧食安全的危機觀點

  國內告別饑餓很久了;與此同時,國人消費需求不斷提高,與有限的國內資源形成張力——這是我們談論糧食安全的宏觀背景。

  所以,相關討論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危機意識,特別是在國際局勢變幻難測的當下,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好比我上周重走長征路,不承想塌方堵車10小時,若非當地農民煮了玉米和雞蛋來賣(價格不菲),一群人肯定要挨餓了。一個現代國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後果顯然要嚴重得多。

  一直以來,我國都執行避免饑荒的糧食安全政策,比如糧食的國家儲備制度。糧食價格雖然一直漲,但幾十年來沒人餓過肚子,以至於社會思潮出現了分化,甚至有人認為糧食安全是偽命題。的確,按照市場經濟理論,一切商品短缺都是偽命題;但從實踐來看,在特定情境下饑荒的概率是存在的,而且一旦發生,後果一定不僅僅是市場經濟的問題。

  糧食安全到底有沒有問題?

  可以做兩個大膽假設,甚至更大膽一些,做三個假設:

  假設一:和平時期,美洲大陸發生重大災害導致無法對中國出口農產品。此時,市場空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周邊國家(如俄羅斯、緬甸等)所填補,農產品價格會有一定幅度的上漲,肉類消費水平也會有所下降,但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幾乎不會受到影響,社會經濟生活也基本照常進行。待災害過去,全球農業生產恢複,一切都回到正常水平。

  假設二:小規模的周邊戰爭,敵對國家采取一定的貿易禁運,或海上運輸線被切斷,假設戰爭沒有波及本土且僅持續2-3年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食品消費水平將回到2001年,食品分配仍舊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進行。最直接的後果可能是——食品價格暴漲,城市低收入群體生計困難,大量農民工返鄉種地,規模化、集約化的商品農業解體,以生計農業為主的小農經濟模式成為主導。即便如此,在動用必要儲備的基礎上,也不會出現大規模饑荒和普遍性的營養不良,但諸如健身房、減肥食品、運動APP、各種馬拉松活動將會消失。隨著局部戰爭的結束,生產生活將逐步恢複正常。

  假設三:大規模的全面戰爭。市場經濟措施失靈,糧食安全成為公共產品。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從生產到分配,都需要政府調控:一方面擴大從周邊友鄰的糧食進口,並調整國內購銷政策保障國家儲備;另一方面采取戰時分配體制,對相應食物進行定量配給。亦即重拾計劃經濟。2001年我國糧食產量4.5億噸,到2015年升至6.2億噸,假設戰時產量減至4億噸,按照糧食庫存超過3億噸計算,那麼現有庫存可以維持2001年的消費6年,或者說應對不超過6年的戰爭需求。

  整體來看,當前糧食安全面臨的系統性風險較低。但糧食安全絕非偽命題,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只要有概率存在,就應當做好相應准備。

  市場經濟的作用

  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淨進口國,國人的食物營養水平處於黃色人種的最高水平。無可否認,這得益於市場經濟帶來的效率提升——一方面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帶來了收入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參與全球農業生產分工使得農產品價格相對下降,最終令進口10億畝耕地資源成為可能。

  在和平時期,市場經濟在優化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過分的政府幹預往往會適得其反。在我國,一些教條政策已經造成農業生產的結構性矛盾。比如說玉米種植,根據最近的市場反饋,玉米價格可能跌到每斤7毛以下,較2014年每斤1.11元臨儲價格下跌了三分之一。就此而言,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糧食“超儲”真的好嗎?

  國家糧食安全主要體現為生產能力與儲備。考慮到我國的地理縱深與南北緯度,在不斷提高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形勢變化安排必要的儲備。穀物生長周期一般在100-150天,按照平均120天計算,正常儲備水平可以考慮維持在總消費量的30%以下。

  何謂“正常儲備水平”?就是將糧食儲備歸於儲備,而非作為調控的手段。市場調節的工具有很多——不論是保供給還是保收入,本不必借助國家儲備的手段。目前,我國糧食儲備處於“超儲”狀態。這看似絕對安全,實則沒有太大必要——一來我國糧食安全的系統性風險較小,二來超儲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終將不可持續。

  結論

  糧食安全不是偽命題。真正的偽命題在於——在農業市場經濟和糧食安全的舉國體制之中,必須二選一。事實上,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無論糧食安全熄滅論,還是糧食安全自給論,都有過於絕對而自廢武功之嫌。還原國家糧食儲備作為糧食安全戰略工具的本來面貌,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為明智之舉。  胡冰川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