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留下的文物古跡自然不少,其中也不乏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但如今所存原版已是鳳毛麟角。
很多消失在遙遠年代的古跡,只存文獻,難覓影像。這裏只把那些毀於近幾十年,而留下影像資料的部分著名建築做一番展示,以此紀念那些曾經的文化建樹。
北京慶壽寺雙塔,生於1257-1258年間,卒於1955年,800多年曆史,修西長安街時消失。
北京天橋禮拜寺,卒於約1960-1970年。
北京地安門 卒於1954年底, 北京皇城四門之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儀門,卒於1985年。原為清大學士賽尚阿的宅第,同治元年(1862)在衙門院內東側設立京師同文館,稱“東所”,培養外語人才,是中國第一個外語學校。
北京宣武區包頭章胡同著名的“轉彎抹角”,卒於2007年宣武區大吉片拆遷改造。
天津南運河邊的敕建大王廟,生於1746-1751年間,卒於1960年,鎮水之用,大王廟的主神是金龍四大王。
長安右門,卒於1952年。昔日長安左門稱作"龍門",長安右門稱"虎門",每年陰曆八月中旬,刑部在西千步廊舉行"秋審"。死罪犯人從南門洞入聽審,然後與該年的冬至日砍頭,也是過此門入廣場。
安慶清真寺,20世紀70年代“文革”中被毀。1983年,經當地人民政府資助全面修建。具有中國南方傳統建築風格,采用小天井藝術手法,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全寺分為3區,經大門、石窟門、垂花門,曲折而入,過幾層小天井,即達大殿。庭院整齊,建築完備
鎮遠鄒泗鍾祠牌樓,生於1813年,卒於1960年-1970年,牌樓為六柱五間三層重簷廡殿塔式牌樓,門楣上方豎刻“敕建鄒太常公祠”楷體石額,曾是鎮遠最雄偉的牌樓。
開封二曾祠,生於1893年,卒於1960年-1970年,河東河道總督許振瑋為紀念其鄉試恩師曾國藩而建。因祠內祀曾國藩和曾國荃,故名二曾祠。二曾祠規模宏大,分東西兩大院落。中間雙脊建築為瓣香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