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 未來更具想象力 以國際一流標準打造觀瀾河生態走廊

2021-04-02 10:20
來源:香港商報網

 編者按:有人說,河流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它順流而下,與逆流而上的現代文明以最好的相遇方式,孕育了現代城市文明。深圳觀瀾河也正是如此,作為深圳的五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深圳龍華區境內的大腦殼山,一路向北貫穿全境,被譽為龍華的「母親河」。如今的觀瀾河波濤依舊,水清岸綠,花樹繽紛,被定義為深圳中部發展軸上的生態文化走廊,更是龍華市民茶餘飯後放鬆休閒的生活花園。未來將成為都市核心區生態文化「城市名片」。

 母親河、中軸脊樑、複合型生態廊道?4月1日上午,帶着這些問題,深圳市政協召開2021年首場「委員議事廳」活動,現場將邀請7位市、區政協委員和專家,通過專家學者的「講」、政協委員的「議」、市民群眾的「評」,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的「述」,齊力推動以國際一流標準打造觀瀾河生態走廊,為觀瀾河未來描繪出充滿想象力的藍圖。

 深圳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林潔,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陳倩雯,龍華區委書記王衛,龍華區政協主席鍾蔭騰參加活動。

 飲水思源 觀瀾河孕育龍華精神

 在深圳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河流記載著歷史、流傳著文化。而對於觀瀾人來說,觀瀾河就是這樣珍貴又親切的存在。龍華區政協委員徐紅麗介紹,二十多年前自己在這一片做區域資源調查的時候,聽80多歲高齡的觀瀾街道退休老幹部黃木有講了一個故事:400多年前名士鄧坤來到這裏,看到河水滔滔渡口忙碌,兩岸山清水秀、美不勝收,是塊風水寶地,言「觀水有瀾」於是就取名為觀瀾,並在這裏建了座寺廟。隨着從五華等地客家人的遷入,觀瀾河兩岸日漸繁茂,就形成了一個墟鎮。客家文化、商貿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到清末民初觀瀾古墟已發展成為深圳四大古墟之一,是清末寶安縣(現深圳)最繁華的地區。

 曾經素有「小香港」之稱的觀瀾墟,由於地緣優勢和交通便利,久而久之變成了外來商品的集貿地和內地商品的中轉站,基本形成了現代商貿專業經營的雛形,比如東門街當年是理髮、小吃、日用品的一條街,最出名一條街是曬布街,在這裏可以買到最時髦的洋布。徐紅麗說,不僅如此,隨着現代城市文明的形成,圍繞觀瀾河產生的文化、遺蹟和民俗,更逐漸使這片土地活了起來,它開始和人們越來越緊密的相連。便有了「文化之鄉」「僑鄉」「革命老區」之稱,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蘊深厚,除賽龍舟、麒麟舞、打般燈、唱山歌等民俗特色文化外,崇文重教,是這裏的客家人最突出的特性。

 對比今日,有無數奮鬥者到這裏創業,觀瀾河兩畔成為了「奮鬥者」創業的沃土!龍華區政協委員付作軍指出,改革開放40多年來觀瀾河兩岸湧現出了許多優秀企業,像華為、富士康、匯川技術等,目前這裏已成中國乃至世界的智能製造中心之一,沃土豐厚。

 多年來,觀瀾河經歷了「魚翔淺底—污黑髮臭—水清岸綠」的曲折歷程,這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凝聚了市區兩級政府的心血。自2016年以來,深圳市為河流治理投入非常大,累計投入超過1200億元,僅觀瀾河治理就先後投入了174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全水域消除黑臭水體。深圳市政協委員、龍華區政協副主席王志毅用這樣一組數據描述了龍華區對水環境治理的決心市民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在2019年,龍華區提出了「碧道規劃」,以「水、產、城共治」為核心理念,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打造觀瀾河生態走廊。

 暢想未來 共繪觀瀾河生態走廊

 靜靜流淌的觀瀾河,經歷過從枯竭到水清岸綠的蛻變,如今它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有人喜歡這樣描述現在的觀瀾河。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工、深圳市高層次領軍人才朱聞博說,作為治水的設計師,希望未來觀瀾河防洪標準要從「100年一遇」提升到「200年一遇」,科學布置堤岸線。從而保證觀瀾河的水量充足、穩定,讓它全年都能潺潺流動。同時發揮專業人的作用,把流域生態積流、水庫的水回到河流。結合城市更新,大量加大容積率以後,通過街區式的水系統分散式的處理生活污水,匯聚成一條滔滔不斷的觀瀾河。

 「來來,遊客下飛機直奔觀瀾河邊,這就成功了。」深圳市政協委員、中營都市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北京大學教授、珠海「日月貝」大劇院建築方案主創設計師陳可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描述了出差過程中對河畔美景的嚮往。他分享了國際上大都市一些成功的河流治理案例,包括韓國清溪川、美國聖安東尼奧以及新加坡的新加坡河。他認為,對觀瀾河進行重新思考,提出完備的、具有國際化水準的規劃設計方案。讓觀瀾河生態廊道的規劃和建設,成為龍華未來城市發展中最重要的議題。同時在方案的引領下,將觀瀾河開發建設成像新加坡河對於新加坡、泰晤士河對於倫敦這樣的城市名片。

 「觀瀾河成為龍華的水、城、產、人相結合的一個起點。」王富海指出,打造觀瀾河生態文化走廊是大力打造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的重要舉措,是改善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提升濱水活力、提升周邊商業價值的需要,更是營造深圳生態城市形象、踐行「生態優先」思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延續城市「水文化」的必然要求。

 「觀瀾河一定是獨一無二的,未來觀瀾河應該是一條綠色產業碧道」。深圳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彬斌表示,希望未來觀瀾河可以形成「運動觀瀾、智慧觀瀾、文化觀瀾、古韻觀瀾和生態觀瀾」五個主題段,形成特色鮮明,縱橫貫通濱水廊道,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標準、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水、產、城共融,宜業宜居宜遊的城市公共空典範,實現「碧岸連天無徑道、觀水有術在其瀾」。

 「從2012年開始,龍華區已連續8年成功舉辦觀瀾河國際龍舟賽,並於2017年榮獲『深圳市十大本土品牌賽事』稱號。特別是近年來,更受外國友人關注,並組隊參賽。」深圳市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黃立敏介紹說,目前龍舟賽,湖心島、龍華水城、文體中心,這些都在觀瀾河建設規劃上,建成後將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真正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情景。

 彰顯城市生態品質與文化活力

 未來的觀瀾河生態走廊,首先是大灣區的一張生態名片,是都市活力區的重要元素,也是集綠色、文旅、休閒娛樂、商貿、創新創業於一體的產業生態有機融合的載體。深圳市政協委員、民建深圳市委會副主委、龍華區政協副主席王志毅表示,目前龍華全區上下正在全面打造數字經濟、數字城區、數字治理『三位一體』的數字龍華,加快構建『一圈一區三廊』發展格局,推進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加快打造大灣區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中軸新城,爭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尖兵,努力成為深圳經濟社會版圖第三極。

 據悉,此前龍華區正式印發了《中共深圳市龍華區委 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政府關於建設數字龍華 打造「一圈一區三廊」區域發展格局的決定》。堅持「三生融合」理念,重點打造「一圈一區三廊」的空間發展格局,其中「三廊」暨在龍華全域打造縱貫南北的三大都市走廊:依託梅觀快速路沿線區域,加速整合產業創新資源和土地資源,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和高端化發展,打造梅觀創新走廊;依託觀瀾河、龍華大道、交通軌網,促進山水與城市交融,打造彰顯城市生態品質與文化活力的觀瀾河生態創新走廊;依託龍瀾-福龍大道,聯接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兩大基礎研究引擎,打造帶動深莞製造業創新升級的龍瀾智造走廊。

 這是龍華區對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全市「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的具化對接、細化落實。其中,觀瀾河作為彰顯城市生態品質與文化活力的觀瀾河生態走廊將承擔促進山水與城市交融,彰顯城市生態品質與文化活力的未來城市場景。

 委員熱議觀瀾河

 王富海

 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屆深圳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治水塑城:水是城市的靈魂,體現城市功能品質、代表城市文化品位、反映城市發展活力的各種元素往往匯聚於水岸,再通過節點、軸帶的輻射效應對城市的整體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王富海分享了一個「全程設計」的概念,他說,做好現在該做的事,同時也給未來的人做更精彩的事留有充分餘地。現階段,我們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想滿了,因為我們目前無法實現太多,不如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

 同時,還要有「全民設計」,觀瀾河的未來發展不光是設計師、決策者的事,更應該是市民、企業家、各方的事情。有了更多人的參與、更多鮮活的點子,才能讓觀瀾河不斷增加新的亮點,更新過期的設計,讓觀瀾河兩岸發展成為不斷積累、新陳代謝的過程,成為跟我們的城市和市民共同成長的過程。

 陳可石

 深圳市政協委員、中營都市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北京大學教授、珠海「日月貝」大劇院建築方案主創設計師

 讓觀瀾河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著名經濟學家克魯特說,一個民族未來的發展取決於對生存空間的想象力,想象力決定了一切。」陳可石表示,觀瀾河的未來,對龍華的發展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劃命題。大家應該對觀瀾河有足夠的想象力。他現場提出將觀瀾河定位為龍華城市文化和生態主軸,對河兩岸的城市建設、生態建設、文化旅遊建設和產業發展統籌規劃。

 未來,觀瀾河應該成為深圳市民心目當中一個嚮往的地方,像我們看到的芝加哥河、新加坡河、塞納河,我們要充分發揮想象力,立足實際,面向未來,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標準的先行示範河。

 朱聞博

 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工、深圳市高層次領軍人才

 先從治好水開始:第一,保證水安全系統。觀瀾河的防洪標準要從「100年一遇」提升到「200年一遇」,科學布置堤岸線;第二,保證觀瀾河的水量充足、穩定,讓它全年都能潺潺流動。我們要發揮專業人的作用,把流域生態積流、水庫的水回到河流。還要利用好沿線的污水處理大廠的尾水,結合城市更新,大量加大容積率以後,通過街區式的水系統分散式的處理生活污水,匯聚成一條滔滔不斷的觀瀾河。

 王志毅

 深圳市政協委員、民建深圳市委會副主委、龍華區政協副主席

 一張大灣區的生態名片,數字龍華的示範載體:未來的觀瀾河生態走廊,首先是大灣區的一張生態名片,是都市活力區的重要元素,也是集綠色、文旅、休閒娛樂、商貿、創新創業於一體的產業生態有機融合的載體。同時,這個生態走廊應該成為數字龍華場景體驗和應用示範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它的規劃建設以及運營,都要充分運用各種各樣先進技術,包括環境方面技術、5G、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

 徐紅麗

 龍華區政協委員,龍華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二級調研員,民建龍華總支委員會副主委

 觀瀾河可以打造三個IP:第一,節慶IP。此前龍華國際龍舟賽已有廣泛影響,成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嚮往。第二,景點IP。尊重觀瀾古墟,讓我們商業文化重新在這裏興盛、客家文化跟商業文化交相輝映。第三,數字IP、未來場景IP。讓文物會說話、讓歷史說話,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虛擬場景、交互輔助系統,讓人跟歷史交融,人成為文化傳承者、自願參與者。

 付作軍

 龍華區政協委員、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家高效電機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河」……觀瀾河穿城而過,形成龍華區天然的中軸線;同時觀瀾河河道縱深自帶立體感。可以說,觀瀾河是龍華區的「龍脈」。未來,觀瀾河定位要打造成立體的城市公園、龍華城市會客廳,體現新都市核心區宜業宜居的綠色風貌。同時,以數字化為核心,協同兩翼的梅觀創新走廊、龍瀾製造走廊,打造數字經濟圈和中央活力區,全面建設數字經濟、數字城區、數字治理三位一體數字龍華。

 馬靜

 龍華區政協委員、深圳市龍華區厚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

 從老人、小孩的生活細節着手:加強觀瀾河目前現狀下的生活配套設施、商業配套,比如打造室內科學自然生態教育展廳,讓孩子們能夠坐下來,參與進去。其次,結合觀瀾河每一個河段主題、每一個社區文化情況,把社區活動、觀瀾河主題文化以及和觀瀾河百姓日常生活參與都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的老人講觀瀾河的故事、傳承觀瀾河的文化,讓孩子們能夠繼承、參與到觀瀾河建設過程中來。(常亮  張麗鳳)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