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走韶關

走韶關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0 10:49:19 來源:香港商報網

    肖克凡

    韶關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馬壩人」在這裏繁衍生息,並於新石器晚期形成「石峽文化」。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至此,登山而奏韶樂,山石為之動容,因此得名「韶」。《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朱子集注》:「《韶》,舜樂。美者,聲容之聲。善者,美之實也。」 這是「韶」字地名使用之始。韶關古稱韶州,自西漢元鼎六年置縣以來,足有兩千多年歷史,為嶺南通往中原的關隘和要道。《廣東通志》載:「嶺南文化史以粵北最古老」。歷來被譽為「嶺南名郡」。韶關地跨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境內河流密布,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頗多,「馬壩人」遺址、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乳源大峽谷,「禪宗祖庭」南華禪寺、「粵人故里」珠璣古巷……並有重要紅色遺址37處之多,堪稱引人嚮往的紅色旅遊名勝。

    梅關古道

    梅關秦時設關稱橫蒲關。梅關古道又稱庾嶺古驛道。史載唐開元四年朝廷派遣左拾遺張九齡主事,歷經兩年將秦漢小道拓寬,以青石鋪設建成南北通衢。從此,梅關古道成為世界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連接線;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關於梅關古道的來歷,至今粵北贛南民間流傳張九齡夫人戚宜芳為鑿山開路殺身成仁的悽美傳說。

    梅關古道跨越粵贛兩省,南坡北坡全長8公里。金秋時節自廣東境內北上,沿途有夫人廟、六祖寺、衣缽亭、湯顯祖《秋發庾嶺》詩碑、蘇軾的東坡樹……多處古蹟猶存。

    一路攀行抵達梅關關樓,關樓青磚構築,遠望巍峨矗立,近觀關南城樓刻有「嶺南第一關」赭色石匾。關樓兩側石雕楹聯,上為「梅止行人渴」,下為「關防暴客來」。暴者不為褒義,卻以「客」謂之,看來此聯頗具粵地古風。

    梅關關樓初建宋代嘉佑年間,明清兩代幾經修葺,堅固如初。穿過關樓拱形通道,回首仰望關北城樓,赭色石匾鏤刻「南粵雄關」大字,氣勢雄渾。梅關關樓地處梅嶺山巔。傳說梅嶺得名與西漢名將梅鋗有關。梅嶺既是古代戰場,也是紅色名山,毛澤東曾經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粵贛交界的梅嶺,挺進廣東南雄地區從事革命活動。

    當年紅軍萬里長征去,陳毅留守梅嶺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寫下充滿革命豪情的《梅嶺三章》與《贛南遊擊詞》。另有《偷渡梅關》詩:「敵壘穿空雁陣開,連天衰草月遲來。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梅關著劫灰。」 這首詩似乎流傳不廣,然而紀錄了龔楚叛變革命蓄意製造北山事件後,陳毅率部躲避粵軍巡邏,趁夜色偷越梅關,南返油山挺進里東的經歷。革命元勛以詩言志,以詩抒情,以詩記史。我等後輩現場拜讀此詩,想像當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場景,頗受教益。

    登臨梅嶺跨進望梅閣,未逢梅花盛開時節,山間梅樹沿坡而立,鐵干風骨蓄勢待放。舉目遠眺贛南大地,腳踏粵北紅色沃土,兩邊風景皆好。

    城口古鎮

    陽光明媚走進仁化縣城口鎮,適逢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紀念日,鎮裏鎮外遊客雲集,街頭巷尾宛若節日般熱鬧。這座入選全國20個「我心目中的長征紀念地」的古鎮,依山傍河,可謂青山綠水。

    信步走進小鎮,路標指明諸多景點,地名充滿「紅色基因」:紅軍街、紅軍紀念廣場、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宿營地舊址、紅五軍物資採購舊址、粵北紅色書屋……這座小鎮仿佛裝滿紅軍故事。

    城口鎮河邊街,一間店面門前掛着「仁化縣紅色革命遺址」標牌,走進店門發現竟然是間理髮店。

    1930年10月中共城口特別支部成立,以「勝一理髮店」名義建立地下交通站,掩護開展秘密工作,形成從粵北地區前往江西中央蘇區的紅色交通線。1934年深秋地下交通站同志為長征紅軍帶路,協助紅軍取得銅鼓嶺阻擊戰勝利,為紅軍主力部隊突破白軍第二道封鎖線做出貢獻。

    勝一理髮店隔壁是間鐵匠鋪,當年同為地下交通站,他們以打鐵身份從事秘密工作。如今鐵匠鋪以人物塑像形式還原當年場景:師徒二人揮錘打鐵,仿佛爐火至今不熄。

    小鎮的路標指向「廣義棧」景點,引領遊人前往。廣義棧在城口鎮正龍街,這座看似尋常的建築正是毛澤東曾經居住的地方。

    這座貨棧臨街而設,鋪面「廣義棧」橫匾落款民國十九年,換算成公曆正是中華蘇維埃年代。1934年1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離開中央蘇區開始長征,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來到仁化縣城口鎮,因病寄宿在進步民主人士羅新悅經營的廣義棧,那時廣義棧是城口鎮郵政代辦所。

    寄宿廣義棧養病期間,毛澤東經常面對軍事地圖沉思,警衛員燒水弄飯都會干擾他的思路。儘管沒有軍事指揮權,經過思考他還是向中央提出自己的建議,紅軍應當向永豐、藍田、寶慶發展,在那裏擺開戰場消滅「圍剿」之敵。

    紅軍在城口鎮休整七天。粵北山地深秋寒涼,衣着單薄的紅軍戰士露宿街道兩側,以露天溫泉洗漱沐浴,紀律嚴明絕不擾民,讓當地民眾感受到紅軍是窮苦百姓的隊伍。

    如今,城口鎮啟動「紅色+溫泉+古村」三引擎,依託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以紅軍革命遺址群為基礎,以丹霞豐源溫泉度假村為產業支撐,輔之周邊自然生態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紅色特色旅遊景區。

    雙峰古寨

    見識過開平碉樓,拜訪過梅州圍龍屋,參觀過永定土樓。來到仁化縣石塘鎮「雙峰寨」,竟然不知如何描述這座堅固宏闊的建築。叫它石城還是石寨?稱它堡壘還是要塞?只見四周護城河環繞,巍巍寨樓穩坐其間,跨河鐵索吊橋經年棄用,還是令人想起《三國演義》的高大城池。這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遠觀有著泰山般的深沉,近瞻有著深宮般的神秘,有待我們仔細品讀。

    雙峰寨於清光緒年間(1895年)由石塘村李姓族人集資,「費金三萬」,耗時十六年建成,時年正值辛亥革命爆發,可以說雙峰寨落成於亂世。因此愈發顯現它保家護民的實用價值。

    這座天賦異稟的宏大建築外形略呈長方形,圍牆高達九米,用青磚以糯米黃糖石灰漿砌成,連接四座炮樓,東西兩面城牆設有瞭望台,五層高主樓坐落中軸線位置,仰望堅固異常。

    雙峰寨的拱形門洞頂端鑲嵌「保安門」石匾,石刻字跡稍顯斑駁。走進雙峰寨大門看到這是座高牆圍攏的大院落,竟然想起古羅馬競技場。

    雙峰寨內部結構獨特,可謂封閉小世界。大院裏的四面圍牆高處建有走馬廊,形成連接四座炮樓的通道,每隔數米便有內扇形射擊孔,可見其易守難攻。如今大院裏三口水井保存完好,北面設有飯堂。經過講解得知當年石塘鄉大興土木建造石峰寨,主要用於防匪避險,並非村民常年居住。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雙峰寨成為農民運動紅色堡壘。石塘鄉農會組織村民把大量糧食、煤炭物資運至寨內,白天練兵,夜晚放哨,做出持久戰的準備。反動武裝果然包圍了雙峰寨,駐紮寨內的七百多名軍民,跟敵人展開震撼粵北的雙峰寨保衛戰。一次次地粉碎敵人的誘降、火功、炮功、偷放護城河水等伎倆,頑強堅守九個多月,最終突圍。如今,寨樓牆壁依然可見彈孔痕跡,記載著戰火硝煙的歲月。

    由於戰爭創傷與風雨侵蝕,石峰寨建築多有損毀。經過多次維修養護,終於重現完好無損的容貌,供後人參觀遊覽。我們居高臨下,沿着走馬廊環繞雙峰寨,一邊行走一邊品鑑這座內部結構獨特的清代建築,不禁感慨不已。雙峰寨落成於清末民初,原本用以亂世百姓固守避險。當今盛世修葺完備,令遊人切實體會到和平年代生活的珍貴。這正是歷史建築帶給我們的啟迪。有道是「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樂章奏起於歷史深處,分明迴響於雙峰寨天空。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走韶關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