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鳳崗三題

鳳崗三題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3 14:59:19 來源:香港商報網

    南翔

    鳳崗緊鄰深圳的龍崗,我此前幾次路過,這次進入盤桓,採風及解讀,方知也是一個人文背景深厚的老鎮。

    參加第十二屆「品鑑嶺南」中國作家採風行,一則,新老朋友得以見面;二則東莞之行中的鳳崗逗留,填補了此前過而未入的空白。巧的是,在鳳崗宣傳教育文化體育旅遊辦(簡稱宣教辦)任主任的葉深華,恰是我深大師院中文系擔綱系主任期間的學生。小葉是2003級的,畢業之後輾轉龍崗、鳳崗等地。因為疫情耽擱,來東莞採風的時間遲遲不定,待得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之間來到鳳崗,小葉已經調去鎮應急管理分局履新。祖籍湖南邵陽的老朋友林漢筠早在鳳崗歷史博物館前等候,漢筠移民過來東莞二十多年了,在詩歌、散文上多有佳作,近年更是矚目東莞的碑刻文化。漢筠現任東莞市作協副主席,鳳崗鎮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此行還認識了鳳崗鎮黨委委員唐傑勛,以及現任宣教辦主任陳志強兩位新朋友,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感受到鳳崗對文化的重視和熱忱。

    一塊紅木壁板上書寫了博物館4個展室的主要內容:鳳崗源流,民俗文化,對敵鬥爭和近日鳳崗。

    我在一二展室逗留時間最長,邊看邊聽邊問,事後也尋找到一些相關史料。

    一個戶籍人口三四萬人的老鎮,分布在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也有三四萬。按他們的說法,就是海內海外一半一半了。對於鳳崗所獲得的 「全國重點鎮、國家衛生鎮、全國象棋之鄉、中國客家山歌之鄉、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文明鎮」等榮譽名頭。我最感興趣的或是它的另一個名頭:中國客僑文化名鎮。

    但凡僑鄉,多半存有不甘貧窮、思變求通的根性,加之地處沿海,對蔚藍色海洋文明,也有一種天然的親近。這樣才敢於背井離鄉、飄然遠引。1994年我去泰國,在曼谷聽華人作協主席司馬功說過一句:會講潮汕話,走遍泰國都不怕。當年據說是600萬潮汕裔在泰國,現在則多達800萬到一千萬了。再看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中國的五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莫不屬於沿海地區。

    沿海人走出去,再返回,之後源源不斷地進出,交流,此為異質文化的碰撞。

    我略感驚訝的是,鳳崗人不但先後去香港、東南亞等地定居,更有遠去一萬六七千公里之外的加勒比海地區的牙買加,以及南美洲的蘇里南,數量還不少!

    蘇里南這個位於南美洲北端的小國,面積也有16400平方公里,僅比廣東省略小,人口才六七十萬。我曾經讀到過一篇中國駐蘇里南的外交官寫的散文,其中一個細節給我印象很深:當地婦女在河邊濯洗衣服,通常會帶上一根釣魚竿放在身邊,等到衣服洗完了,可供家人食用一兩天的魚蝦也可以帶回家去。

    天上神仙洞,地上蘇里南。此乃當地華僑送給我駐蘇里南使館的對聯。說明此國物產豐饒,森林覆蓋率很高,野生動物多到它們自然繁殖的速度高過人類捕獵的速度,所以無需刻意保護。當今全球氣溫上升,人滿為患,自然環境普遍惡化,不知還有哪個國家和地區可與蘇里南相若?蘇里南的華人歷史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時代,荷蘭殖民政府在廢奴政策後,大量的種植園與礦業替代勞動力需求。於是1853年,第一批18名華裔契約工誕生,他們大多來自東莞、惠陽或寶安,登船成為最早到來蘇里南的華人,這其中就有鳳崗勞工。那個時期的華人去南美,不僅路途迢遙,死亡率高,而且在熱帶雨林氣候上做苦力,艱辛可知。

    華僑的吃苦耐勞與回饋桑梓,都是出了名的。如原籍鳳崗油甘埔村的張友權,20世紀初就去了蘇里南是鳳崗人難以忘懷的僑領之一。他1950年代回到了香港,也是全國第三屆政協委員,在創辦東莞華僑中學之時,他出資出力,贊襄其事,被授予該校的名譽校長。

    又如張豐年,與張友權同時油甘埔村人,他是1980年代去的蘇里南。張豐年在蘇里南成為僑眷領袖,一則相關他勇擔公益,二則與他推動中醫在該國落地有關。1999年,該國總統大選前夕,尋求連任的總統費內蒂安腰椎舊病復發,疼痛難忍,這使他的總統連任多有變數。其它醫藥罔效之際,有人向他推薦懂針灸治療的張豐年。豐年當天下午給總統針灸治療,晚上就接到總統家人的電話,總統已經睡著了,折磨他好幾天的疼痛緩解了。數日後,費內蒂安走出家門,親自給擁護他的民眾打氣。身體痊癒的他結果成功連任。

    2004年費內蒂安訪問中國,突然主動提出,要到張豐年老家——東莞鳳崗油甘埔走一走,要見見他的家人。於是,就有了鳳崗華僑張豐年把一國總統帶回家鄉的佳話。隨着中國商品及文化在當地的流通。2008年,蘇里南把中國傳統春節定為「國家法定節日」,客家話也成為了當地的官方語言之一。

    順便說一句,曾經四度獲得全國象棋賽冠軍的中國首批象棋特級大師楊官璘,也是鳳崗人,猶記得多年前,我在廣州採訪深圳經濟特區的第一任書記兼市長吳南生,他跟我說,他與楊官璘是好朋友,兩人經常憑盤對弈,楊官璘前兩天還過來他這裏。

    一晃,那已是20年前的記憶了。

    二 SAGA

    我在深圳書城擔綱晚八點周五書友會策劃兼主持多年,原本固定在南區多功能廳做活動,年前因為書城整體裝修,周五書友會動挪至北區大台階。面對大台階的左側一個大大的SAGA標誌的表店格外引人注目。我一直不曉得這個緊鄰聞名遐邇的深圳讀書品牌活動的SAGA,出自何處?是何意思?但見表店的一位娉婷姑娘,會在顧客不多、活動高潮之時,站在門口朝大台階興奮地張望。

    此次到鳳崗雁田,走進得利鐘表集團的樓宇,霍然得見SAGA品牌,經詢問劉仁總經理,才知此SAGA正是深圳書城的SAGA,兩個SAGA是一家。SAGA就是「世家」的粵語音譯。SAGA表,就是「世家表」。顯示出它的卓爾不凡,其來有自。

    對於手表,四十、五十、六十年代這三四十年出生的人,或許記憶更深,不僅因為那個年代,手表是唯一的計時工具,而且,也是價格不菲的高檔家庭用品。猶記得,我1978年上大學的時刻,父親咬咬牙,給我買了一隻法國野馬表,費資205元。需知父親當年身為鐵路某單位的財務主任,月薪不過70多元,得養七口之家。

    留有深刻記憶的物件,總是難以輕易捨棄,概因物件之中,包蘊了歷史的溫潤,故人的情感。亦如我現在依然對手表情有獨鍾——當然這裏面還包括我講課需要不時看表的緣故,對座機也不離不棄——我想,自己或是同齡人中不多見的家裏葆有座機者吧?

    得利鐘表集團的董事長梁偉浩1949年出生在香港一個普通家庭,小學畢業即到叔父開設的表廠做學徒。一路勤奮好學,堅忍不拔,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造福桑梓。成為一位香港的出色社會活動家和企業家,在香港四大行業之一的制表領域,貢獻良多,有一代表王之譽。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他利用自己的聲望和資源,吸引大批台港澳及國外企業家到內地投資辦實業,累計帶動境外投資達300億元。

    我面前的總經理劉仁,青春年華,生氣勃勃。

    劉仁告訴我:「我就是東莞人,祖籍河源和平,1993年就近考入東莞理工學院就讀,當年梁偉浩董事長是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的會長,在東莞理工學院設立了青年工業家獎學金,我連續兩年獲得了他的獎學金,頒獎的時候梁生有留下我的聯繫方式。1996年畢業,他讓當時的總經理聯繫我過來面試,並於1996年7月正式加入得利集團工作。當初進入得利的崗位是儲備幹部,入職後在公司各部門進行了12個月的培訓,結束後進入生產計劃部開始工作……」

    在不少家族企業、因血緣關係而代代承傳的港資實業家面前,梁偉浩的做法顯得特立獨行。唯才是舉,多元組合,對於一個擁有70多年發展歷史的港企未來,當是運筆雄健的一撇一捺。

    在晚近一二十年,世界表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SAGA獨出機杼,手表圍繞太空元素進行創作,將星空浩瀚無窮的魅力表現在腕表之上,讚頌航天科技的蓬勃發展,也表達出對時間藝術的無窮敬畏和探索精神的執着追求!他們生產的超薄石英表,厚薄僅4.75mm,航天材質(碳 纖維、鈦合金、氟橡膠)貫穿其中,顯得既落落大方,又別具一格。

    中國探月工程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簡稱:CLEP,授權東莞得利鐘表有限公司為其航天系列紀念表的研製、生產、銷售 及相關衍生品唯一合作夥伴。未來,雙方將在產品研發、技術升級與材料創新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如今得利鐘表集團業務遍布全球10多個國家,成為集創意設計、智能製造、品牌運營、人才培養和時間文化為一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集團現有高素質專業人才1300多名。手表年產量達360多萬隻,其中,瑞士品牌高端手表套件70多萬隻。

    SAGA自落戶嶺南之後,2016年獲得國家科技部,財務部和稅務總局聯合頒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獲得2017年廣東省鐘表行業協會頒發的「廣東省著名鐘表企業」獎牌,獲得2018年第八屆中國鐘表文化周頒發的「創新先鋒品牌獎」等多種榮譽。

    離開之時,我想起SAGA的一句格言:Time creates  beauty。(用時間創作美)

    不虛此言。

    三、婚俗微雕

    婚俗微雕或微雕婚俗,意思一也。也就是用微雕的手段,呈現民族婚俗,而且是56個民族的婚俗,這就是東莞鳳崗的——中華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館。

    大堂之內的一個戲台,一副楹聯,行書飄逸,情感鬱勃:

    執誰之手步婚慶殿堂指山為盟海為誓

    縈我之心於風情別苑看花正好月正圓

    但凡到宗祠、廟宇、博物與陳列之所,我對楹聯總是高看一眼。因為楹聯的名實相副,最能通過簡潔的概括,呈現傳統文化之精美。

    此副好聯,吸引我進館觀賞下去。

    館內五十六個民族,各各挑選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婚俗,用瓷土微雕成型,一旁配以文字介紹。如塔吉克族婚俗是:同騎一匹駿馬。

    塔吉克族,屬歐元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塔吉克」詞源為「王冠」。主要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爾米爾語支。人口約5萬人。

    微雕場景中,塔吉克族新郎和新娘同騎一匹駿馬,由迎親隊伍簇擁著到婆家。婆婆給兒媳端上兩碗加有酥油的鮮牛奶。新娘在馬上喝畢後下馬,進入新房,蒙著面紗坐在屋裏。這一天,新郎家大宴賓客,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新婚三天之內,新娘住在新屋內不准出門。

    婚禮上歡樂的人們還興奮地跳起塔吉克族特有的鷹舞,塔吉克族被視為「鷹之族」。他們對鷹有特殊的感情,視鷹為強者和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鷹的民歌和傳說,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繫在一起。於是形成了「鷹舞」。

    微雕中,塔吉克族鄉間常見的泥土平房,一對馬上新郎新娘的神采煥發,以及十來個各式表情男女的簇擁,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我之所以在這個微雕前盤桓較久,乃是約十年前,我應邀帶着幾個作家朋友到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採風,前後呆了十來天。對那個平均海拔達4千米的邊境縣感受頗深。那裏有古城、古堡,有著名紅學家馮其庸考察並題寫的「玄奘取經東歸古道」,有海拔5000多米、堪稱世界最高的口岸——紅其拉甫。再則,給不止一代人印象深刻的電影《花兒為什麼這一樣紅》,取材和表現的就是塔吉克族,而非很多人誤讀的維吾爾族。在採寫之後,我寫了一個四五萬字的以深圳援疆為題材背景的中篇小說《男人的帕米爾》,原發《小說月報》原創版,收入我的小說集《綠皮車》。我的大學同學梅曉雲,近日在南疆包括塔縣跋涉考察,她給我發微信說:

    「男人的帕米爾」,這句話說得太好了,這正是我對帕米爾高原和綿延不絕的喀喇崑崙山的感覺,雄性氣質十足。

    五十六個民族的微雕婚俗,各有可觀,若是細細看下來,非得花半天一天時間不可。

    我對策劃及創建這個博物館的始創團隊感興趣。

    通過一側的講解徐小紅介紹得知,博物館是嘉恆工藝品公司歷時7年,在主創也是她胞兄徐貧生帶領的團隊下,完成從採風——設計——雕刻——生產——建立博物館的全過程。

    經過進一步採訪,我對徐貧生這個70後有了更多的認識。

    徐貧生出生於福建泉州德化一個工匠之家,爺爺就是鑄造名匠,名揚一方。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鐵匠,父親打的鋤頭、鐮刀、斧子、菜刀很為遠近鄉鄰喜愛。究其原因,一是父親捨得在鋒刃上用好鋼;二是技藝精湛。給徐貧生印象較深的是,那些年周邊打鐵鋪生意清淡,好些物品打出來也難以售賣,可是父親的鐵匠鋪總是需要提前十天半個月預定,產品供不應求。這給童年的徐貧生一個激靈:好物件,得心應手,任何時候都不缺買主。每逢周末或寒暑假,父親便叫他到鐵匠鋪里打下手。冬季,火爐前溫暖如春,聽著此起彼伏的叮噹叮噹的敲擊聲,別有一番趣味。若是在苦夏,一千多度的灼熱的火爐,汗流不止,鐵匠鋪內熾熱難耐,打鐵人不堪其苦。

    相形之下,徐貧生更喜歡到陶瓷作坊看老師傅們製作各種陶藝作品。德州是中國瓷都之一,綿軟又柔韌的泥,在陶藝師的手裏,左捏右揉、精雕細刻,便成了形態各異、玲瓏可喜的藝術品。徐貧生迷得流連忘返,每天扔下書包,就往作坊里跑。也不時跟着師傅學著捏拿,得其仿佛。此後,他再也不肯去父親的鐵匠鋪了。讀初中那年,徐貧生無心向學,父親的骨子裏也希望孩子們有門紮實的手藝,最好能將打鐵的絕活傳下去,可徐貧生覺得繽紛多彩的陶瓷世界,更能圓夢。父親拗不過他,便如他所願報讀了縣裏的職業中專,學習陶瓷專業。中專畢業後,父親推薦他到當地很有名的民間陶藝師胡日巧門下當學徒。一向要求嚴謹的胡老師,讓徐貧生動手做一件小東西,看到徐貧生對陶瓷確有悟性,當即爽快收下為徒,成為徐貧生陶瓷雕刻工藝的領路人。

    2010年前後,徐貧生的工作室與人合作,在鳳崗龍鳳山莊有了業務合作,承接山莊新建古堡的外牆裝飾與設計。做事專注務實的徐貧生,憑着出色的專業技能給東家何焯輝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011年項目完成後,徐貧生留在了龍鳳山莊。因當時景區正想籌建一家民俗博物館。徐貧生與負責文化項目的嚴鷹走遍了鳳崗的角角落落,同時也與鳳崗文藝界的人士交流,深入挖掘,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經過研究、考察與論證,謀劃第一個項目便以鳳崗的客僑文化着手,雕刻一組《客僑喜事》的微雕。這組微雕是發蒙,是先聲,是起跑線,在此基礎之上,他們又不斷思考和探索,決定開始創作以56個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微雕,旨在通過多個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建築、服飾、婚俗等特色,表現民族精神厚度。積年以成,終於建成了如今這個集大成的中華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館。徐貧生及團隊因研發、雕塑中華56個民族56套婚俗微雕,獲得館藏最多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館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

    隨着該博物館的聲名遠播,各種榮譽也紛至遝來,2017年,徐貧生被評為東莞市首屆「名城名匠「,市民協首屆「民間工藝能工巧匠」……這是對徐貧生的認可、激勵與鞭策,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流淌在這個福建後生的血液之中,綻放在鳳崗的土地之上。

    我自採寫《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以來,採訪全國各地的木匠、篾匠、鐵匠、皮匠、繡娘、制茶師、製藥師……凡20餘人,下一個是不是要給徐貧生做一個深入的採訪呢?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鳳崗三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