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威脅,尚未完全離去,尤其目前確診統計更不全面,以致各地無法準確掌握疫情動向。事實上,疫下導致多少人病逝,過往統計亦不完整,理由是存在隱性患者,亦有爭議死者究竟「死於新冠疫情(die of COVID)」抑或「死時染有新冠(die with COVID)」,另外還有人間接因疫情而死。所以,「超額死亡(excess mortality)」概念應運而生,透過比較疫前正常基準,來探討疫情的真正災難程度。
疫前香港每年有4萬多人身亡,且隨人口老化,疫前幾年年均增約2%。也就是說,倘沒疫情影響,基於2019年的死亡數字為4.9萬人,2020年的死亡人數理論上為5萬人,2021年為5.1萬人,2022年為5.2萬人。非常遺憾,疫下首兩年,全港分別有約50700人和51400人死亡,即正常推算下多了700人和400人;到了2022年,在Omicron肆虐下,更多出了超過1萬人。
上述較正常推算多出的約11200人,較官方統計因確診而死亡的13502人少;「超額死亡」是計算兩者差額,即兩者之間出現負數。負數說明什麼?其中一個解釋是,疫情雖直接導致患者死亡,有不少人卻因安全及衛生意識提高,例如多戴口罩之類而避免死亡。另外,「死時染有新冠(die with COVID)」也會推高官方確診死亡數字。至於人口減少,則因降幅較小,故料影響不大。
值得留意的是,2020年至2021年間,正常推算下的多了約1100人死,卻遠少於官方疫下死亡的213人,即「超額死亡」出現正數。除了確診數字被低估,即有隱性患者確診而不自知、未呈報以外,另一重大理由,乃醫療服務被疫情擠兌,以致其他市民無法如常接受治療而離世。
其實,世衛早前也有研究疫情「超額死亡」情況,可惜後來已沒跟進,其他機構亦然。究竟香港的「超額死亡」較諸其他地方孰多孰少?下回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