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公布「青年從事潛藏危機或違法工作研究」結果,發現過半數受訪邊緣青年(下稱邊青)過去一年曾參與不當工作,另有三成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參與潛藏危機工作。
「潛藏危機工作」一般指有關工作性質或環境有機會觸犯現行香港法例或對個人身心造成傷害。「違法工作」則泛指有關工作性質已觸犯香港現行法例。
社工在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間,主動邀請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的服務對象填寫問卷,並收回377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190人過去一年曾參與不當工作,41.1%指首次接觸不當工作的途徑為「三合會成員」,透過互聯網、朋友、家人和同學都佔58%,當中有7成屬違法工作,以黑社會/暴力、毒品、滋擾/刑毀為主,各佔54.9%、45.1%和36.1%。
受訪者透露,參與不當工作原因分別是「容易搵錢」、「收入可觀」、「唔辛苦」、沒有認真思考可能出現法律刑責和認為能逃避法律刑責,各佔62.6%、42.6%、31.1%、42.6%與40.5%。
研究還發現57位受訪邊青過去一年曾參與潛藏危機工作,以「派發有違法風險的傳單」、「睇場」及「借貸服務」為主,各佔35.1%、17.5%及12.3%。54.7%受訪者表示透過網上接觸到不當工作,另有18.9%同時參與潛藏危機及違法工作。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提醒,如青年欠缺守法意識,容易在網上受人誤導,可能會誤墮法網。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李少翠
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李少翠指,研究結果反映互聯網已成為青年接觸不當工作的其中一個主要途徑。互聯網傳播速度快、範圍廣泛為不法分子提供更隱蔽招攬手段。有些青年誤以為網絡世界無跡可尋,可單獨行事,卻低估被捕風險,結果參與網上違法工作如「起底」、「網上行騙」及「網上售賣色情相片」等。不少青年即使有穩定上學或工作收入,依然抱有「少付出,高回報」心態搵快錢。她建議加強全港中小學的守法教育,包括青少年防罪知識、正向價值觀、法治素養和公民意識,同時加強家庭功能及青年正面支援,並透過建立網絡安全校園與社區,提升青年網絡安全意識和資訊素養。
15歲的阿揚來自單親家庭,由外婆照顧。在疫情期間因在家感到沉悶,與朋友在街上流連,並由於零用錢不夠下經介紹開始參與販毒,最後因為販運大麻被捕,遭判處18個月感化令。
13歲的阿欣來自健全家庭,與家人關係緊張。小六暑假時透過網友介紹在私人場所工作,祟尚名牌和渴望賺快錢,在朋輩影響下參與性相關工作,獨自提供性服務,亦於社交平台張貼性感照吸引男士「問價」。她最後在私人場所與人打架被捕,期後更發現感染性病,為免家人失望不再參與不當工作。(記者 唐信恒)
頂圖:(左起)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單位主任胡嘉燕、督導主任李少翠及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黃成榮公布「青年從事潛藏危機或違法工作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