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商報專訪|製片人王彧:關於中國影業發展的思考

商報專訪|製片人王彧:關於中國影業發展的思考

責任編輯:郭昕玥 2023-10-28 18:09:2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10月26日,以「聚合數智未來,共建影視大觀」為主題的第七屆廈門影視產業論壇在廈門市湖里區舉辦,論壇邀請了國內知名的影視產業專家,聚焦數字化、智能化影視發展,把脈廈門影視產業的發展方向。

    會上,資深電影製片人王彧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就影視產業目前所處的階段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

    當科技代替了一切,我們要幹什麼?

    數字科技走到今天為人類社會提供了高效與便捷,不得不說數字科技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為行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便捷的途徑。然而,對創作而言,數字科技有其兩面性。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我們走到今天,科技的發展實現了高效的生產力的同時,不禁引發我們思考文明發展的背後。當科技代替了一切時,我們要幹什麼?此時文化產業又扮演著何種角色?

    王彧感慨道:人類的探索欲是無止境的,很多時候數字科技的發展的背後是提高了效率,而文化作品本質的核心還是創造力,它可以是輔助的工具,但還是需要人們基於情感和領悟力去透過作品來表達。

    他表示,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將更顯得有溫度。就好比當充斥着AI給你打電話推銷時,你會更期待人工客服給你打電話一樣。這個世界需要溫度,需要情感交互。此時,圍繞人與人之間情感交互的領域就成為了未來電影產業發展時考量的關鍵點,正如電影院,就是一個很好的社交空間。

    「爆米花式的電影」、「人性下墜」式的商業模式 我們真的甘於沉淪嗎?

    的確,文化作品的提升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在國產電影市場的商業模式下,很多時候我們看一部作品,看了又像沒看,無法生成一個記憶點,這也被稱為「爆米花式」的電影。加之以各大商業短視頻平台以流量為目的算法推送,「人性下墜」式的商業模式是否過度的消耗原本可以用來提升自我、創造價值的時間,也值得我們深思。

    對此,王彧表示,在現有的電影商業模式體系下,「爆米花式」的電影消耗了大量的時間,佔用公眾資源。影院在升級時不應只是考量硬件,更多應該提升標準,對影片進行篩選。很多電影其實沒必要佔用公共資源,網絡上播出即可。而能上院線讓觀眾花費成本特意來一趟的作品,應該是讓觀眾有所收穫的作品。

    我們是否缺失了對於底層邏輯的思考?

    王彧坦言,就像「讀書看報」不應該隨着數字科技的發展而消失一樣。出版物在可信度和專業度上要高於互聯網,閱讀不僅是提升專注的關鍵點,更是攝取有效信息和提升自我的方式。他說:「手機成了大多數國人的『帶娃』方式,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國內短視頻平台內容質量和可信度的缺失或將對我國青少年在構建底層邏輯時,起到非常不利的影響。當讀書看報變成發朋友圈的素材而失去真正提升自我、認真的生活的目的性時,那我們就應該警惕了。」

    在他看來,文化作品本質上的邏輯是服務於社會治理。如何通過作品鼓舞人心、透過現象引發社會的思考並推動政策的實施,更好的實現社會治理是文化作品存在的意義。

    反思產業精神內耗 如何讓專業的人沈下心來做專業的事?

    廈門在打造影視產業之城時,也做出了許多的努力。王彧在談及從國際影業發展的規律中剖析,影視產業的提升更多是行業的細分,而不是分包機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家做著同質化的事情很難將產業帶動。

    我們更應該在行業標準的規範和提升中尋找方向,更垂、更細的領域劃分和鼓勵以及專業度、契約精神的強化或將是推動產業的養分。廈門在發展影視產業時,應尋求更具備自己特點的場景,給足土壤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站在更高的緯度與世界對話,去思考、包容、共存、共生。(記者 胡薇)

插圖1.jpg

    王彧

    資深電影製片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任北京電影節電影市場總監,《華語電影市場》雜誌創辦者。參與製作超過三十部影片(包括由中國導演賈樟柯、烏爾善、楊超、劉浩、韓傑等指導的影片:《站台》《任逍遙》《世 界》《三峽好人》《盲井》《刀見笑》《賴小子》《長江圖》《王者天下》等),並攜《長江圖》參加第66届柏林電影節。

責任編輯:郭昕玥 商報專訪|製片人王彧:關於中國影業發展的思考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