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西貢坑口孟公屋成氏祖先得沙田大水坑村張氏之助,才免卻孤兒寡婦無助及絕後之慘況,成氏祖先及後人因此逢新年帶備麒麟到大水坑向張氏拜年、祭祖,以示謝恩。這段「成張兩族一家親」的故事,感動了與孟公屋只有半小時路程的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將坑口客家舞麒麟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列為六年級同學的短期課程,負責老師除了帶同學到孟公屋學習舞麒麟,也透過插畫師製作《成張兩族一家親記》電子繪本,讓學生在生動的材料中理解這段仁義故事。
記者這次採訪的動力,也源自電子繪本。這兩姓人的故事,早已流傳多時,並記錄在《成張兩族一家親碑記》,存放在孟公屋村的成氏宗祠和大水坑村張氏宗祠內,讓後人銘記。不過,市民大多對之不了解。而有十四頁的繪本,約有八百多字,當中近五百字扼要說出這段感人故事。
學習成果展示及推廣日當天,上演學生們自家製作相信是全港首套《成張兩族一家親》話劇。記者 鄭玉君攝
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的王烘如主任及周敏丹主任為有關課程的負責老師,曾分別修讀涉及非遺及小學生命教育的教師培訓課程。王烘如表示,在推動舞麒麟非遺課程學習時與孟公屋結緣,原因是地理上接近,同在坑口區,另外該村亦有村民是學生,更為要者是發現成張故事有好多價值觀值得學生學習。周敏丹說,成張故事講義氣,兄弟情,家人之愛,雖然是不同姓,但他們之間的愛令同學及她都好感動。
今年再辦專題研習課程
為期三天的非遺客家舞麒麟專題研習課程去年首辦,但那次因要講及香港的茶餐廳飲食文化,不夠聚焦,參觀孟公屋時只是聽聽歷史,並沒有親身學習舞麒麟,今年再接再厲,主題集中,三天課程包括第一天去參觀訪問,第二日整理資料,第三日作最後總結。而課程在進行前有前期工作,包括老師親訪孟公屋村、馬游塘村,預先學習舞麒麟文化,並同時認識不同村長及師傅。一些學生及家長更有機會到馬游塘村觀看他們訓練麒麟隊員情況。
學生參觀及訪問孟公屋,地點是該村三姓人的祠堂,左、中、右分別是俞氏、成氏、劉氏的祠堂。
1月19日,課程的第一天,六年級三班合共55名學生到訪孟公屋村。孟公屋是雜姓村,住有劉、俞、陳、洪、成、馮諸姓人,其中劉、俞、成建有三家相連祠堂。學生參觀地方就是這幾間祠堂,接着幾姓村長各自講述祖先歷史,然後學生在師傅指導下,學習麒麟如何敬禮、基本步法、音樂等,最後是訪問環節,學生圍繞舞麒麟情況發問,如舞麒麟的初心是什麼、學習竅門、難處、難忘事、品德與舞麒麟的關係、年輕人如何承傳、政府怎樣推廣等等。參訪孟公屋後,還趕着到訪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了解香港的非遺文化及保育情況。
學生(左起)陳學禮、林霆堅、鍾昊航、麥浚廷說課程令他們有不少得着。
自家製作話劇表演助興
到4月26日,陳耀星小學舉辦坑口客家舞麒麟「小小非遺大使」學習成果展示及推廣日,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播放學習影片花絮、攤位遊戲(校內學生參與),以及上演相信是全港首套、學生們自家製作的《成張兩族一家親》話劇。該日馬游塘村派出舞麒麟小隊員表演助興。出席的嘉賓有教育界人士、坑口鄉事委員會成員、孟公屋村及馬游塘村的村長和師傅等,他們對學生的成績都大加讚賞。
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 及孟公屋位置示意圖
萬事開頭難要學懂堅持
幾名學生談及舞麒麟非遺課程時都指有不少得着。6A班學生麥浚廷說,在訪問孟公屋村長時,知道他們舞麒麟的初心並不是被迫的,並且能堅持到現在,啟發他對待事情如自己鍾愛的足球都要有這樣的初心;另一名6A班學生鍾昊航在課程中理解到現今年輕人玩意多,舞麒麟較少人問津,他覺得好可惜,因為這是國家級非遺,他亦感到萬事開頭難,想成功一定要堅持;同是6A班的林霆堅自認是書呆子,體能較差,未必有學下去(舞麒麟)的堅持,但可以去接受及宣傳此文化,使之持續下去,他覺得舞麒麟難學、知名度小,應做多些推廣如搞比賽、公開表演等。來自6B班的陳學禮說,記得村長在訪問中回答是意志令他們堅持舞麒麟,他感到很多事情都要這樣,如他本身興趣是攝影,已發展至做YouTuber,希望未來愈做愈好。
校方希望透過生動的電子繪本《成張兩族一家親記》,讓學生理解這段仁義故事。 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提供
該校校長陳碧蘭表示,未來都會將其他非遺列為課程一部分,因為感受到學生覺得非遺是身邊事物,興趣較大,同時它是中國文化,好有意思,投入感大些,她自己都好感動。(記者 鄭玉君)
頂圖:學生訪問期間,學習舞麒麟,右邊打鈸者是孟公屋其中一名村長成權峰。
來自教育界、坑口鄉委會等代表齊來推廣非遺,讚賞學生做得好,前坐左一及右二分別是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校長陳碧蘭及坑口鄉委會主席劉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