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6日)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結果顯示,照顧關係往往在毫無預備下開展,不少受訪長者可能因意外或身體狀況急劇轉變,突然成為被照顧者,需要重新適應身體上的變化,難以接受被照顧身份,感到相當抑壓。不少受訪家人缺乏準備下成為照顧者,欠相關經驗與知識,如不了解病況、不懂使用輔助器材等,感到相當無助及困惑。
上述研究以質性方法於今年5月16日至6月13日期間與36名照顧者與被照顧長者進行個案訪談。研究指,雙方要在漫長的照顧旅程中行穩致遠,需要彼此包容及步伐一致。現實卻遇到不少挑戰,從個案訪問發現,照顧雙方的價值觀不同,有時照顧者期望被照顧長者改變生活習慣配合健康管理,但被照顧長者卻期望維持現狀或自主享受餘生。這些差異往往會產生爭執,破壞關係,結果雙方步伐愈走愈遠。
面對照顧現實,有照顧者冀用心經營,珍惜相處時間。被照顧長者卻認為身體轉弱是不能逆轉的事實,非個人能控制,且未必期望照顧者花太多時間,擔心自己帶來負擔。長期病患亦可能削弱長者意志,使他們以消極態度面對,令照顧關係矛盾。
居家照顧須有社區規劃的配合。研究發現照顧雙方均認為現時社區資訊分散,社區設施及配套未達友善程度,無論輔助行走設施或公共交通工具均未必貼合長者需要,與行動不便長者覆診是常見困難。加上公園及復康設施不足,長者走進社區並不容易,反映社會各界宜多了解照顧雙方需要,建立友善社區環境。
研究亦訪問6名專家和學者。有專家表示,理想的照顧關係應如「共舞」,有默契且互相配合和欣賞,同時連結居家與社區,營造優質照顧環境,但現實存有落差。有專家表示照顧支援應「以人為本」,從服務使用者需要及能力出發,特別是未來安老方向強調自主性。隨樂齡科技發展蓬勃,對提升自主能力及改善居家環境有莫大幫助。不過,受訪個案對此缺乏認知並存有誤解,影響其普及程度。
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召集人倪智承引述研究指,基於人口老化與出生率下降的趨勢,加上本港以居家照顧為本,預期照顧雙方的壓力只會不斷加劇,建議以先導方式設立「長者為本」跨專業照顧協調團隊,實踐「全人照顧」模式。透過先導模式開展計劃,選取兩個長者比例較多的社區試行,推動整全照顧模式。
該組副召集人張綽嵐表示,照顧者所需的知識、技能及情緒管理能力可隨學習逐步提升,建議設立照顧者課程框架。她認為雖然照顧關係往往來得突然,但其實可預早準備,建議推廣安老規劃的概念,鼓勵市民及早進行安老規劃,應對未來照顧需要。
成員賴翠茵認為,要讓科技真正普及,關鍵在於提升長者的認識與接受度,建議在長者人口比例較高地區設立樂齡科技體驗室,提供產品試用及租借服務。她指要讓居家照顧充分發揮效用,社區設施及服務支援不可或缺,建議進一步檢視現時社區設施及交通系統友善程度,並收集和整合相關數據,包括無障礙設施、公共交通便利性與社區互動空間等,共建友善社區。
顶圖:(左起)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黎卓然、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副召集人張綽嵐、召集人倪智承及成員賴翠茵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建議設「長者為本」跨專業照顧團隊、推廣安老規劃、設立樂齡科技體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