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碧山計劃,誰的鄉村?

2014-07-14
来源:香港商报 李鹏飞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在中國轉型期,城市化步伐滾滾向前,鄉村的活力日益衰竭。3年前,著名策劃人歐寧成立了「碧山共同體」,吸引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參與鄉村重建,近日哈佛大學博士周韻在參觀碧山期間連發十餘條微博質疑「碧山計劃」,稱其被「精英」話語裹挾,村民被排除在外,并舉例:村里沒路燈,村民十分想要,而外來知識分子卻認為「沒路燈能看星星」。

  暫且擱置這場「路燈vs星星」的口水戰孰是孰非,周韻的質疑有無曲解歐寧的本意,它確實觸及了當下鄉村建設的困境:知識分子改造鄉村與農民本體、地方政權各方之間的想像預期和實踐落差,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能在多大程度上達致幾方認可的平衡?

  重返鄉村不能僅靠理想主義,更需要解決現實問題能力和勇氣。在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下,鄉村建設作為一種民間自發運動,它的空間非常有限,能否獲得合法性和更大的社會空間,取決於它與政治的微妙關系。鄉村建設需要資金支持,投靠資本或依附政權,都與它的獨立態度相悖。而動員民智民力,其路漫漫,更需要長時間堅持。

  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因為無法從制度和更深層面去改造鄉村,故以歐寧為首的碧山團隊選擇了從新文化介入鄉村建設,既包括當地文化的挖掘,也包括外來的鄉土文化的碰撞。他們利用自身的文化和媒體資源,與地方政府發展第三產業的動機結合,試圖帶來一種不同於以往政府與大商業合作、圈地買門票模式的投資發展方式,有助於文化保育、社區發展和村民分享發展成果。就這一點而言,尽管他們尚未經過村民「同意」,但客觀上有利於村民。

  退一步說,「碧山共同體」就算全盤失敗,也是針對藝術家這一方說的。有可能讓碧山人民生活得越來越差嗎?基本不可能。即便碧山團隊理念過於精英和中產,但他們的存在確實豐富了農村的文化資源,從大城市來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定居過程中不可能不與本地人產生交往,長遠而言必定潜移默化的改變鄉村和農民的面貌。城鄉差距這個全球性難題,其解決方案不是靠高談闊論整出來的,是靠一個個返鄉人用艱辛行腳一點一滴彌合的。從這點來說,碧山計劃的行動力和勇氣更應得到鼓勵而非輕易抹殺。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