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字顯示,本港樓價繼續愈升愈有,6月份私宅售價指數突破300點創出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累升逾8%,按年比較則漲超過20%;至於更能反映居住需求的租金指數,同樣創出歷史新高,雖然升幅相對較低,只及售價指數的一半左右,不過這已連升20個月,充分反映本港住屋供求矛盾仍然尖銳,市民住屋困難的問題未見紓解迹象。
美國今年勢將加息,最快可能下月就會上調利率,這當然有利穩定樓價,遏抑市面上的購房需求。雖然,在本港銀行體系資金异常充裕、港匯也長期貼近強方兌換保證的前提下,美國啟動加息未必即時帶動港息上調,但隨着兩地息差擴闊、資金回流美元資產,本港由H按到P按的利率肯定遲早上升,即使經過多輪「辣招」調控下系統風險已大為降低,不過仍肯定會為樓市帶來調整壓力。因為,這會降低樓市的投資需求,畢竟現時私宅回報率僅低至2%到3%,其中豪宅市場更只得2.2%,意味一旦加息將會蠶食相當利潤,也莫說美聯儲兩年后的息口預期是3厘左右倘若租客無法承受更高租金,那麼投資樓市或較存款回報更加遜色,試問屆時樓價焉能不跌?此外,無論是已成業主的,抑或將來計劃上車的,即使能夠通過按揭壓力測試,惟加息后的供樓壓力必然百上加斤,特別是現時負擔比率已攀至六成的危險水平,故此,縱然屆時樓價可能向下,但普羅市民的住屋困難未必真箇獲得紓減,仍恐繼續面對供樓難、上車難的問題。
所以,歸根究柢,要改善香港住屋情况,治本之法還在於增加供應。的確,當局過去經已積極推地,今年預測落成量便將超過1.3萬伙,數字雖較去年的1.5萬伙少,但就較此前數年平均不足1萬伙為多;至於未來3至4年,一手私宅供應更料達到8.3萬伙,亦即每年平均多於2萬伙落成。近期,由港府到市建局以至港鐵,招標賣地的速度與質量亦有所提高,當中就不乏市場矚目的地段及地塊。然而,不論是市區重建抑或港鐵上蓋等發展項目,相關供應肯定只會買少見少,長遠而言終須開拓新的土地資源,循用地創新的角度入手,盡量將土地效益最大化,例如發展新市鎮、填海造地、善用岩洞等就是上好辦法。否則的話,繼續將住宅發展集中到市區的有限空間,相關人口和樓宇密度必然愈來愈高,這個石屎森林恐怕更加插針不入。要開辟新地,當然要求好好理順發展與保育之間的矛盾,同時亦要求全港各界理性務實地作出配合,不能一味反對發展,更不應動輒政治化觀之。唯有透過積極增加供應,才是紓緩市民住屋困難的應有之義,既可望藉着理順供求來穩定樓價,更有助提高市民的居住面積及居住質素。
居住難、置業難的問題,不必諱言已經深深困擾香港,無疑是刻下亟須正視處理的深層矛盾。要對症下藥,純粹寄望加息或管理需求斷非最佳辦法,因此全港各界誠須將焦點聚到增加供應這個關系民生經濟的議題上,同時并積極排除任何非理性、為反而反的政治雜音,尤其應多以用地創新的思維去開拓土地,才可真真正正地秉持以民為本精神,急民所急。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