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近來興起網購日本刺身熱,因未必受「刺身牌」監管,引來大量關於網購食品安全問題的質疑。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承認,儘管現行法例已監管所有進口、批發和零售食物的平臺,但在執法方面仍然存在難度,例如無法得知網購平臺的地址,令當局追查出現困難等,未來有需要透過研究修改法例,或行政手法去改善執法。事件說明本港欠缺專門針對網購規管法例,網售食品監管存在諸多真空,貨源品質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隨時令市民為食惹禍。食品安全和市民健康息息相關,政府須高度重視,制訂網購食品安全的標準和措施,加強監管網購市場,打造網購食品的安全體系,以適應新銷售形態下食品安全保障之需,更好維護消費者權益。
近年,網購已成當下時尚購物方式,網購市場銷售食品也隨之風行。本港大量代購、網購、團購等商店及網站紛紛湧現,從各式美點佳餚,到自製食物直銷,可謂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加上足不出戶即可送貨上門的方便,不斷吸引消費者慷慨解囊,然而背後存在的食品品質安全風險亦不容忽視。目前網售食品主要存在三種風險﹕一是以各類特色自製食品、進口食品,或製作銷售的當地土特產為主,這些銷售者大多不能提供安全證明,甚至可能是「三無」產品﹔二是黑店售假,在網上購買食物可能貨不對辦,假冒偽劣,安全保障無從談起﹔三是執合法牌照的傳統食品生產企業以及商戶在網上進行銷售,雖為合格產品,但在流通配送環節上卻無成熟監管,存在污染高風險,人為地加劇了網購食品的安全隱患。
由於網售食品的虛擬性、隱蔽性、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使得食品安全隱患遠超傳統銷售管道,儲存期短、保鮮要求高的食品問題尤其明顯。不久前臺灣「洪瑞珍」三文治在港引發連串食物中毒事件,就是一大警訊。據指「洪瑞珍」未將三文治出口給港銷售,臺當地生產的食品也檢驗合格,推斷可能由於食物經網購、或運輸過程需時,產生運銷、保存問題而出現食物中毒癥狀。如今一些網售平臺售賣魚生刺身、甜品糕點、水果以及奶類製品等,都是易變質變壞的食物,這些店舖是否已獲得相關食物牌照及許可證,有無適合儲存和配送措施,市民實難以自行判斷和查核,也因此極易中招。
按照法例,任何從事食物業的人士,包括進口或分銷,都須根據《食品安全條例》的規定,登記成為食物進口商或分銷商。但有關法例對網絡食品銷售的監管並不足夠,在出現問題時難以追查來源地、經銷管道,甚至追究責任亦有難度。隨著網購日趨普及,政府加強監管網購市場,尤其是食品銷售已迫在眉睫。努力方向至少包括通過完善本港網上食品賣家登記註冊,將所有網上食品銷售商納入監管視線﹔規定網售平臺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一旦出事由該平臺提供賠償﹔規限有良好運送和合格存儲設備的商家才可售賣食品﹔依靠消費者舉報及食品安全預警系統發現有安全風險的食品,強制不安全食品退出市場等方式,落實責任的承擔者,確保網售食品安全。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