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23

香港競爭力是一個道德問題

2016-10-11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競爭力,成為最近熱門話題。按最近一份國際評級報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排第四,在新加坡之後。報告出現,引起金融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香港有祖國作為後盾,金融市場有先天有利條件,金融中心地位沒有理由還要排在新加坡之後。另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證監會和港交所對新股上市審批過程,改革上市委員的諮詢文件。在現有上市委員會上面,增加一個上市監查委員會,及一個上市政策委員會。證監表示,新安排會更加有利香港新股上市。

 
  香港之失成為美國之得
 
  但是金融業界大部分都持相反意見,反對陣營是由上市公司商會領導,最早發表反對意見。之後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及多個業界商會都表示反對,認為證監應該收回建議。因為新建議對整個新股上市程序只有負面影響,而沒有實質好處。但證監會似乎不為所動,堅持不撤回建議,反而是勢在必行。
 
  上市公司協會前主席羅嘉瑞醫生是第一位表態反對的市場人士。他認為改革上市審批程序及架構,只會把大部分決策權放在證監手上。如果由一個監管機構來決定上市審批,只會重監管,而忽視市場發展,不利香港金融市場發展。他再舉一些當他做創業板主席時期的發展,2000年羅先生大力招攬內地的科網先進企業,例如新浪網、網易,搜狐等來香港創業板上市。中國的法例是不容許外資擁有內地網站的實際股權,當時只能夠安排利益擁有權來控制這類內地網站。即是海外上市公司擁有該網站的利潤,利潤擁有實體,但不持有股份。這種安排不能滿足當時香港證監會保障投資者的要求,因此香港失去了這第一批內地科網股在香港上市的機會。香港之失,成為美國之得。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向這些科網股招手,歡迎他們在美國上市,接受一個不完美的利益實體上市安排,而美國成為中國科網股上市市場。再過14年,內地最大的電商網站阿里巴巴想在香港上市。這次的障礙物是同股不同權,馬雲要求香港給阿里巴巴管理層控制權,而大眾股民只有擁有分紅利的股份。阿里巴巴在香港搞了幾個月,香港證監始終不肯開綠燈,最後走了去美國上市。
 
  是否支持改革上市審批程序?
 
  事實上,過去十幾年香港是有很大機會成為中國科網股上市的中心,但是因為監管問題,而失去了機會。業界面對的問題,是到底這個決定是否對? 最近應獅子山會邀請,參加了討論上市改革的研討會。我為三位講者之一,其他兩位是獨立股評人孫柏文,及有股壇長毛之稱的韋伯(David Webb)。本人是反對改革上市審批程序,其他兩立是支持證監提出的改革。
 
  支持改革的兩位講者表示,證監應保障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有更嚴格的審批條件。上市公司質素高,上市公司就能以較高市盈率上市,集資更多。我反駁這是與事實不符的言論,不錯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低於香港。但是內地和美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都遠高過香港,美國標普市盈率有19倍,納斯達克的市盈率達到22倍。內地科網股市盈率更加是天文數字,一般都有50倍,個別情況高達100倍。因此認為香港把關造得好,就會令到更多優質公司上市,這是香港優勢,根本不符合事實。香港在金融市場面對各方面的競爭,美國市場盡一切力量搶香港的生意,不單止接受利潤擁有實體,更接受同股不同權。新加坡股市最近也改例,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事實上,美國和新加坡都把保障投資者放在腦後,接受上市公司大股東無良的要求,踐踏小股東利益。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情況下,搶生意是各國交易所的首要目標,保障小投資者成為犧牲品。
 
  維持清高還是搶生意?
 
  很多時要在環球金融市場爭一席位,道德,保障投資者利益,往往不是決策者關心的主要考慮。香港金融市場仍然由證監主導,李小加也明確表示,證監是香港交易所的大老闆。在這情況下,香港的競爭力只會拾級而下。佔有道德高地的結果,是失去市場。到底香港要維持清高,還是要和美國及新加坡搶生意,這要由最高領導層決定。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 藺常念
 
  (逢周二刊出)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