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參與規劃發展大灣區 香港莫拖延

2017-04-24
来源:香港商报

  上周由特首梁振英帶隊的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團,訪問陣容之大、行動之迅速前所少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表示,特區政府很快將向國家發改委提交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意見,內容會從「十三五」規劃內香港的定位出發,圍繞香港如何在這個城市群的發展中鞏固優勢展開。這一系列動作,凸顯港府有意加速參與大灣區規劃,這種積極態度是好的開始,后繼要實質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亦須打破一些人反融合的對立思維,減緩內部阻力和人為障礙,才能避免拖延步伐,落伍於時代洪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鍵字是融合,是協同發展。梁振英已詳述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的諸多優勢,包括「一國兩制」,高度國際化,在金融、專業服務、項目談判和管理、法律及解決爭議、航運服務和國際旅游等高增值服務水準高,可與內地城市各展所長,「拼船出海」等。有這些優勢,香港沒有理由不將之轉化為勝勢,以在大灣區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關鍵在於,大灣區的發展,窒礙人才、經貿、資金流動的掣肘亟須盡快克服。例如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存在文化和制度差异,會導致產生一些技術層面的困難,加大雙方協調和銜接過程的阻力,過去的「大門開,小門不開」抱怨,粵港澳率先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目標未有明顯突破等,足以說明問題,這需要各方在大灣區規劃過程中,突破慣性思維,在政策上松綁,仔細商討和考量,建立具體可行的合作機制。港府可更為積極主動。

  相較之下,更難或在於心理層面的改變。泛民派對「大灣區規劃」持冷淡甚至是抗拒的態度,一些人時時將「被規劃」挂在嘴邊;或質疑大灣區令兩地之間的分隔變得模糊,香港在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及形象會變得不清不楚,瓦解香港所謂「主體意識」,將兩地融合與香港的國際化硬拗為「水火不容」;又或恐嚇市民,人才自由往來會買貴香港樓價,逼爆道路,影響出行生活,等等。這些說法不是一葉蔽目、為反而反,就是故意將「一國」與「兩制」對立。事實上,香港是國家的香港,既為港人,也為國家,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化都市,利用好在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在幫助內地發展過程中起到作用,同時也為港發展注入活力,利益共融達至兩地融合,更彰顯本港重要性。「兩地融合」與「香港國際化」,是相輔相成,擴大了彼此合作空間,形成「1+1>2」的效果。更何况,香港既近水樓台,國家又「預留位置」,豈有不充分利用優勢,加強合作建設大灣區之理?

  香港的危機不是被內地「吃掉」,而是內耗空轉與自我邊緣化。未來大灣區的討論可能面對諸如政爭、拉布、逢與內地合作必反、「港獨」等阻滯,例如「一地兩檢」安排的爭拗,隨時會被泛民拿來大做文章,大大拖慢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速度。希望社會各界能夠主動為香港創造空間,在大灣區規劃發展中早參與快參與,不能重蹈因泛政治化而拖延的覆轍,以免失去良機,后悔莫及。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