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楊漢群
政府正研究向一手住宅單位徵收空置稅,以針對住宅空置、囤積、炒賣這些長期存在而又嚴重破壞社會民生的問題,可謂切中要害。
空置囤積問題嚴重
香港居住問題嚴峻,然而,造成如此局面,根源何在?很多人都歸咎於地少人多、土地短缺、供應不足,所以認為應該大幅開闢土地。然而,如果以最簡單的常識來看,情況絕非如此。
香港人對1997年至2003年樓價大跌記憶猶新,當時香港的樓價由1997年的高峰下挫約七成。如果說樓價升、房屋缺,純因地少人多、土地短缺、供應不足,那香港在該6年,理應是人口突然暴減七成,或是土地和樓房突然暴增七成,否則無法用簡單的表面供求理論來解釋樓價短期內暴跌的現象。事實是,1997年至2003年,香港人口仍有增長,土地仍是約1100平方公里。那何以會出現樓價由暴升突然轉向暴跌的情況呢?答案很簡單,因為1997年至2003年期間,樓宇失去投資投機價值(佔高峰期樓價的七成),只剩居住價值(佔高峰期樓價的三成)。因此,2003年的樓價,反映的是純粹居住用途的樓價,這才健康正常。
其實,根據香港統計處、差餉物業估價署、其他民間研究的資料,香港的住宅數目,長期多於住戶數目,根本足夠每個香港家庭安居。但為何會出現房屋嚴重短缺的情況呢?土地房屋資源高度壟斷才是主因。據本土研究社調查,2014年官方數字反映,香港交差餉最多的法人,第一名已擁有近1.7萬個單位,首10名擁有超過4萬個,首100名更擁有7.9萬個。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寬免全港業主四季差餉,每戶每季上限為2500元,早前有立法會文件披露,全港頭十位最受惠的業主,一共持有40136個物業,合計獲差餉寬減額2.6億元,其中最多一位持有15645個物業,業主所獲的差餉寬減額高達1.026億元。數字一出,這些超級業主是否應獲如此多的差餉優惠一時成為熱話,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在香港房屋問題已引發社會乃至政治危機之下,這麼少的業主是否應持有如此多的物業?而社會上一人手持數十個單位的業主,人數又有多少?其實,一個住戶,有一個住宅單位,就足以安居,坐擁海量住宅,根本是刻意製造人為供應短缺,純粹為了利用房屋這項民生必需品來謀取不公義的暴利,由此而產生的種種危機,就由整個社會及廣大市民承受,這是香港之福嗎?可以肯定,即使填盡香港的海、填滿香港所有水塘、剷平香港所有郊野公園,若囤積和炒賣以抬高樓價這種行為不除,香港的住屋問題只會繼續惡化。
房子是用來住的
空置所囤單位以抬高樓價,由來已久,一手樓尤其嚴重,皆因空囤成本很低,長遠獲利卻十分豐厚,故實施一手樓空置稅實在很有必要。當然,香港空置、囤積、炒賣樓房這類惡行,積習已久,即使真的實施一手樓空置稅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還必須有更多措施(例如大幅加重相關行為的刑罰)方能見效,但是,當局這個時候提出研究一手樓空置稅,並願意面對囤積和炒賣這些居住問題的病源,實屬難能可貴,值得支持。
林鄭月娥批評囤積和炒賣樓房,正好呼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去年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有關住房的定位──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由徵收一手樓空置稅作為打擊囤樓炒樓的第一步,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