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鄉愁,抹不掉的記憶》節選

2020-07-12
來源:讀特客戶端

  

  作者 王杰 

  2015年,因為要做社保年審,我開車带老母親悄無聲息地回了一趟林東。那時,母親已經88歲了,平時一個人在家養花、畫畫,很少出遠門。我正好探親在家,就带母親去一趟林東,就當带老太太出去散散心。母親欣然答應了。

  初秋的塞北,綠色尚未完全褪去。車在平坦寬敞的高速路上行駛,一片片金色的莊稼或秋草像放電影般在眼前依次閃過。母親坐在我身旁,精神矍鑠地東瞧西看,沒有一絲倦意。母親說,現在人可是享福了,當年咱們家去林東的時候,我懷抱着你擠在班車上整整折騰了一天才到。那時候的路哪有現在這麼好,全是沙石路,風一吹,塵土飛揚。當時正是數九寒天,你爸聽人說林東寒冷,特意給每個孩子買了副氈疙瘩。你小還懷抱呢,穿不了,你哥哥姐姐每人一雙,穿上咕咚咕咚地走,走不好就崴倒。就這樣,一家人去了林東。

  “那家具也是隨車搬運的吧?”

  “哪有什麼家具呀,你爸調令一下,幾個柳條包往車上一扔,全家就過來了。到了先住招待所,等分了房子,鍋飯瓢盆都是現置辦的。”母親說,“那時候正好是困難時期,林東更是荒涼,一陣風,滿街筒子從北吹到南,真沒想到這里的冬天竟是那麼冷!”

  說話間車到了“巴林橋”,母親說:“這巴林橋是個風口,過去冬天坐車,車一到這,人就感到刺骨的寒。那時我懷抱着你,冷得我突然後悔跟你爸來到這兒了!”

  “那您現在後悔來林東嗎?”

  “開始有些後悔。你爸建國初在熱河省工業廳就是科長,可成分不好,性子又倔,越走越往下,最後走到林東這個小縣城來了。母親接着說:“回頭看,也要感激林東,我們遇到那麼多好心人,在困難的時候帮助咱們。你們幾個在這讀書,都健康地成長起來,特別是你還從林東考上了大學。人老了,我現在常回憶這些事兒。”

  兩百多公里的路程,說着話就到了。臨進城的高速路口有堆小山一樣的巨大黑礁石,有十來米高,突兀地矗立在路旁。母親發現了,問我什麼東西,過去咋沒見過。我說叫“點將台”。車在“點將台”前停下,我剛攙扶着母親跨出車門,一股熟悉的蒿草氣味便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哇,這是多麼熟悉的氣息啊!我問母親聞到什麼味道沒有?母親說:“聞到了,蒿草的味道啊!”

  我攙着母親,循着那芬芳走去,繞過“點將台”,在一叢叢灌木的下面,我一下子就發現了它!它在沙土上面枝枝蔓蔓,這是一種多麼熟悉的蒿草啊!

  小時候我和伙伴們去小河摸魚、大河狗刨,去古城放牛、後山割草,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蒿草。是啊,這些蒿草它們從不生長在田間沃土,也沒有鮮花盛開。什麼時候看去,都是那麼的平平常常。暴風雨來了,它們挺立,狂風來了,它們堅強,它們有青草難以比擬的堅韌,有鮮花難以遮掩的芬芳。我覺得大自然好神奇,一種普通的蒿草,過去幾十年了,如今物是人非,但只有香如故!

  (本文選自《鄉愁,抹不掉的記憶》一書,略有刪減。)

        作者簡介

  1959年生,1979年就讀于遼寧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先後在魯迅美術學院、遼寧省新聞出版局、遼寧人民出版社、新華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香港商報和深圳報業集團從事專業和管理工作。曾任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副總編輯12年。現為深圳報業集團編審。從事出版工作前後20余年,策划責編的圖書有二十余種獲省部級以上優秀圖書獎,其中《鄧小平設計中國改革開放實錄》榮獲1996年中宣部全國“五一個”工程優秀圖書一等獎,《愛向汶川——深圳人震區救援日記》榮獲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特別獎。在派駐新華社香港分社期間,曾榮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中央迎回歸宣傳領導小組頒發的榮譽證書。主編過圖書《世界體育趣聞》、《院士的青少年時代》,發表過各類文章五百余篇,出版過散文集《三情集》,系報紙專欄作家和深圳市委宣傳部出版物審讀專家組成員。

   

[責任編輯:雨杉]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