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乡愁,抹不掉的记忆》节选

2020-07-12
来源:读特客户端

  

  作者 王杰 

  2015年,因为要做社保年审,我开车带老母亲悄无声息地回了一趟林东。那时,母亲已经88岁了,平时一个人在家养花、画画,很少出远门。我正好探亲在家,就带母亲去一趟林东,就当带老太太出去散散心。母亲欣然答应了。

  初秋的塞北,绿色尚未完全褪去。车在平坦宽敞的高速路上行驶,一片片金色的庄稼或秋草像放电影般在眼前依次闪过。母亲坐在我身旁,精神矍铄地东瞧西看,没有一丝倦意。母亲说,现在人可是享福了,当年咱们家去林东的时候,我怀抱着你挤在班车上整整折腾了一天才到。那时候的路哪有现在这么好,全是沙石路,风一吹,尘土飞扬。当时正是数九寒天,你爸听人说林东寒冷,特意给每个孩子买了副毡疙瘩。你小还怀抱呢,穿不了,你哥哥姐姐每人一双,穿上咕咚咕咚地走,走不好就崴倒。就这样,一家人去了林东。

  “那家具也是随车搬运的吧?”

  “哪有什么家具呀,你爸调令一下,几个柳条包往车上一扔,全家就过来了。到了先住招待所,等分了房子,锅饭瓢盆都是现置办的。”母亲说,“那时候正好是困难时期,林东更是荒凉,一阵风,满街筒子从北吹到南,真没想到这里的冬天竟是那么冷!”

  说话间车到了“巴林桥”,母亲说:“这巴林桥是个风口,过去冬天坐车,车一到这,人就感到刺骨的寒。那时我怀抱着你,冷得我突然后悔跟你爸来到这儿了!”

  “那您现在后悔来林东吗?”

  “开始有些后悔。你爸建国初在热河省工业厅就是科长,可成分不好,性子又倔,越走越往下,最后走到林东这个小县城来了。母亲接着说:“回头看,也要感激林东,我们遇到那么多好心人,在困难的时候帮助咱们。你们几个在这读书,都健康地成长起来,特别是你还从林东考上了大学。人老了,我现在常回忆这些事儿。”

  两百多公里的路程,说着话就到了。临进城的高速路口有堆小山一样的巨大黑礁石,有十来米高,突兀地矗立在路旁。母亲发现了,问我什么东西,过去咋没见过。我说叫“点将台”。车在“点将台”前停下,我刚搀扶着母亲跨出车门,一股熟悉的蒿草气味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哇,这是多么熟悉的气息啊!我问母亲闻到什么味道没有?母亲说:“闻到了,蒿草的味道啊!”

  我搀着母亲,循着那芬芳走去,绕过“点将台”,在一丛丛灌木的下面,我一下子就发现了它!它在沙土上面枝枝蔓蔓,这是一种多么熟悉的蒿草啊!

  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去小河摸鱼、大河狗刨,去古城放牛、后山割草,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蒿草。是啊,这些蒿草它们从不生长在田间沃土,也没有鲜花盛开。什么时候看去,都是那么的平平常常。暴风雨来了,它们挺立,狂风来了,它们坚强,它们有青草难以比拟的坚韧,有鲜花难以遮掩的芬芳。我觉得大自然好神奇,一种普通的蒿草,过去几十年了,如今物是人非,但只有香如故!

  (本文选自《乡愁,抹不掉的记忆》一书,略有删减。)

        作者简介

  1959年生,1979年就读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人民出版社、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商报和深圳报业集团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曾任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辑12年。现为深圳报业集团编审。从事出版工作前后20余年,策划责编的图书有二十余种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图书奖,其中《邓小平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实录》荣获1996年中宣部全国“五一个”工程优秀图书一等奖,《爱向汶川——深圳人震区救援日记》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特别奖。在派驻新华社香港分社期间,曾荣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央迎回归宣传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证书。主编过图书《世界体育趣闻》、《院士的青少年时代》,发表过各类文章五百余篇,出版过散文集《三情集》,系报纸专栏作家和深圳市委宣传部出版物审读专家组成员。

   

[责任编辑:雨杉]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