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相對論”——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東湖經驗”

2017-08-09
来源:江西日报

  李 旸 本報記者 殷 勇

  別致的園林、嶄新的涼亭、亮麗的樓院……近日,走進位于南昌市東湖區豫章街道五緯路400號的美福庭院,一幅幅人與社區幸福融合的畫面,令人很難想象這里不久前還是一個被雜亂的違章搭建和難聞的雞鴨棚重重包圍的陳舊小院。

  “當我們把最差的變成最好的,就像找到了一把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鑰匙。”豫章街道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改造前后的巨大反差,讓群眾越來越理解和支持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由此,阻力小了,點贊多了,一大批相關改造建設水到渠成。”

  在東湖區環境綜合整治中,這樣一種能打開群眾身心感受的“鑰匙”,可不只這一把。抓大型改造,不放小處提升;抓面子改善,不放里子優化;抓硬件建設,不放軟件同步,在這種“相對論”的引導下,東湖區環境綜合整治讓群眾深感處處有變化、時時有觸動。

  于是,有了這一串“鑰匙”的配合,首善之區打開了復興之門。

  大小兼有,著眼優化人居環境

  一排排腳手架的掩映之下,一棟棟樓房正在“梳妝打扮”。近日,走進位于陽明路一側的四經路江柴社區,看到的是一幅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項目現場有關負責人介紹,6月底改造完成后,通過一系列精心的綠化、亮化、美化、優化,這個社區將改變過去積水嚴重、出行不便、環境陳舊的面貌,出現脫胎換骨的變化。

  像江柴社區這樣大型老舊社區的整體改造,是東湖區推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大制作”。然而,還有一個個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微改造”,同樣引人注目。

  三經路41號院是老城區一處典型的小院落,管線雜亂、墻面老化、地面坑洼,一遇下雨,院子里積水嚴重,讓居民苦不堪言。當“微改造”走進這里,居民們很快就感受到了明顯的變化。下水管網重新鋪設、樓棟外墻重新粉刷、院落道路全面硬化,就連以前蜘蛛網式的電纜也重新梳理,并纏上了漂亮的綠葉,化身為爬藤植物。

  大有大的氣派,小有小的精致。東湖區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把“大制作”與“微改造”有效結合起來,一方面,投資1.7億元打造了榕門路、朱湖路2個精品社區,另一方面又對洪城、皇殿側等11個老舊社區進行了綜合改造,使盡可能多的群眾享受到了“美麗南昌·幸福家園”建設的紅利。

  里外兼顧,著力改善整體面貌

  中山路街景綜合改造濃縮出南昌歷史;勝利路步行街經街景改造及地下商業街區建設成了全市商業標桿;三經五緯街巷改造更是借鑒上海新天地、天津第五大道的保護和改造經驗,留住了城市記憶。

  近年來,東湖區通過一項項大型街區改造工程的實施,煥發了老城的“青春、活力”,使城市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對普通群眾來說,城市外表的變化固然令人自豪,但透過這華麗的外衣,城市背面的變化則更令人欣喜。

  近期,駕車前往省人民醫院就醫的人們發現,以往擁堵不堪的愛國路變得通暢起來了。路旁,一塊制作精美的指示牌提醒車主們,前方100多米下正街拆遷空地上有一個免費停車場。這得益于東湖區為緩解城市停車難問題,結合舊城改造、綠地建設、過渡建設等項目,開展的一系列停車場建設。

  拆遷空地巧變停車泊位,體現的是東湖區在城市環境整治中付出的心血。為讓城市每個角落亮堂起來,他們實施路燈“暗改亮”,今年上半年就完成1000盞LED路燈安裝更換任務;他們狠抓道路“白改黑”,投資3600萬元對射步亭、鐵街等43條道路進行瀝青攤鋪等綜合改造,目前已完成道路改造9條。

  軟硬兼施,著墨提升城市內涵

  或是梅蘭竹菊中國風,或是田園農莊異域情,或是和諧有愛生活景……走在東湖區的主干道上,很多人驚訝地發現,街道兩旁一些體形碩大、顏色單調,而且經常長滿“牛皮癬”的變電箱,全部換上了漂亮的新衣裳。這是東湖區投入200余萬元,按一街一景一特色的設計方案,在全市率先啟動的變電箱“單改彩”工程。

  別小看這并不顯眼的一處處全新街景,她不僅向市民普及了人文知識,還為城市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從而成為東湖區“軟硬兼施”提升城市內涵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硬件是基礎,軟件是關鍵。東湖區在加大舊城改造力度的同時,總是把提升市民素養作為提升城市內涵的一大突破口。

  在百花洲街道火神廟社區,一個貼上二維碼“身份證”的垃圾袋,有效地減少了高空拋垃圾的不文明現象;在八一公園,針對少數市民聚眾打牌、噪音擾民、隨地大小便等問題,定期把這些不文明行為在LED顯示屏、曝光欄中播放、張貼,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與此同時,東湖區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理念,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故事征集、“好家風 網上行”傳遞接力、“東湖榮譽榜”評選表彰……正是這一股股文明清新之風,讓這里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積聚了強大的推動力。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