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宜黄系列报道之二:用"民生"重塑乡村价值

2018-01-23
来源:香港商报网

  村史馆、村民之家、家风家训馆等,成为乡村文明的靓丽风景线。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黄颖报道: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对改变农村生活环境十分必要,而且对创造农民幸福生活也是必要的,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走访中,宜黄县委书记姚飞翔表达了自己对"小康"的理解:小康的标准是什么?不仅要物质上达到小康,精神上也要小康。如何践行小康?我们有清晰的民生理念,既要通过人来改造环境,又要用环境来改造人,推动"物"的新农村建设与"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宜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精品示范点,打造出一个个"美丽乡村升级版", 不仅生态环境要优美,还要求多面发展,有个性和文化内涵、乡风文明和谐、有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辐射带动能力强。而这些,都建立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之美"上。重新拾起生根于本土的文明,才最能够被百姓所接受,并共同实现"念兹在兹"的价值重建。

  美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发扬

  有着400年历史的宜黄戏,流传了600多年的禾杠舞,一腔一调,一招一式,皆是乡音乡情。曾几何时,这些乡土文化渐入沉寂,与现代生活潮流渐行渐远,而这两年,却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势头,它们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走进帘前村,可以在古戏台领略宜黄戏的古老唱腔,古戏台前,记者看到两副镏金的对联:宜黄戏国之瑰宝百出精品,二凡声华夏籁音千年遗产。据了解,这是村里一位老人撰写的。还可以在禾杠舞广场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县委宣传部长高志坚介绍,现在村里已经有了自己的舞队,县文化部门还会组织培训,切实提高禾杠舞的整体表演水平。"城里人有广场舞,我们也有自己的禾杠舞,而且我们的禾杠舞,是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传统民俗舞蹈,村民参与度也高。这是属于我们本土的文化自信!"高志坚说。

  在二都镇白槎村,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旧屋改造的"民俗文化馆",收集旧式木床桌椅、水车、风车、石磨等400多件农耕生活旧物,可以让人感受到传统农耕文明的风物民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之美,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并让村民们都能切实地参与进来。曾经的柴草堆、垃圾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打造成为宜黄戏台、禾杠舞广场、村史馆、农家书屋等村民活动场所。村民在乡村舞台上载歌载舞、在文化大院里阅读休闲,精神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宜黄县舞蹈协会组织近500名广场舞爱好者在卓望山森林公园展演“禾杠舞”。(图片来自网络)

  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新家园

  2017年12月底,江西省首批22个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名单出炉,二都镇白槎村榜上有名。在白槎村,记者看到了建于2016年的家风家训馆,馆内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中慈孝、忠诚、仁惠等优良家风;收集展示了镇、县、市10多位有影响力的宜黄、抚州名人名家的家风家训和10多个姓氏的家训,旨在使更多村民从优秀家风文化及身边的优秀家庭身上汲取榜样力量,进一步引导全村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姚飞翔书记说,农村问题的本质是人的提升改造。乡风文明无法速成,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所以宜黄县也十分注重引导形成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把移风易俗做到实处。

  该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在完美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切实抓好家风家训馆和文化墙建设,在亮点村和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两馆一台",即村史馆、民俗文化馆和戏台。在各行政村建设文化墙,以优秀传统文化及贴近群众生活、接地气的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融入道德、党建、特色产业等,使每处馆墙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该县以德育人,引领乡村文明,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将移风易俗工作与村民自治体系紧密结合,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和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引导群众参与村民自治。

  该县还以道德模范、双返双创、传统乡贤等作为示范引领,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村风民风的抓手,积极开展"孝心感动人物""最美宜黄人""五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表彰了140名孝心感动人物。

  移风易俗工作还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在脱贫攻坚中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做大"加法"。同时,倡导"树立新观",引导群众节俭脱贫,做好"减法"。把乡风文明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形成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奏响了乡村富裕文明曲。

  姚飞翔书记说,美丽乡村的外在美,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来实现,而内在美,要以民生和谐理念来实现,而"民生",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是一种家国情怀。在宜黄这片热土上,建县1761年的历史风云,为宜黄沉淀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孕育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地理学家乐史,明朝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谭纶,清代禁烟名臣黄爵滋,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等具有深切家国情怀的名人,他们留下的故事和精神广为传颂,至今也是宜黄的一笔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