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館、村民之家、家風家訓館等,成為鄉村文明的靚麗風景線。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穎報道: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對改變農村生活環境十分必要,而且對創造農民幸福生活也是必要的,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走訪中,宜黃縣委書記姚飛翔表達了自己對"小康"的理解:小康的標准是什麼?不僅要物質上達到小康,精神上也要小康。如何踐行小康?我們有清晰的民生理念,既要通過人來改造環境,又要用環境來改造人,推動"物"的新農村建設與"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宜黃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通過精品示范點,打造出一個個"美麗鄉村升級版", 不僅生態環境要優美,還要求多面發展,有個性和文化內涵、鄉風文明和諧、有特色產業高度融合、輻射带動能力強。而這些,都建立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之美"上。重新拾起生根于本土的文明,才最能夠被百姓所接受,並共同實現"念茲在茲"的價值重建。
美在文化,傳承中創新發揚
有着400年歷史的宜黃戲,流傳了600多年的禾杠舞,一腔一調,一招一式,皆是鄉音鄉情。曾幾何時,這些鄉土文化漸入沉寂,與現代生活潮流漸行漸遠,而這兩年,卻借着美麗鄉村建設的勢頭,它們又重新煥發了生機。走進帘前村,可以在古戲台領略宜黃戲的古老唱腔,古戲台前,記者看到兩副鎦金的對聯:宜黃戲國之瑰寶百出精品,二凡聲華夏籟音千年遺產。據了解,這是村里一位老人撰寫的。還可以在禾杠舞廣場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縣委宣傳部長高志堅介紹,現在村里已經有了自己的舞隊,縣文化部門還會組織培訓,切實提高禾杠舞的整體表演水平。"城里人有廣場舞,我們也有自己的禾杠舞,而且我們的禾杠舞,是體現了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傳統民俗舞蹈,村民參與度也高。這是屬于我們本土的文化自信!"高志堅說。
在二都鎮白槎村,記者還看到了一個舊屋改造的"民俗文化館",收集舊式木床桌椅、水車、風車、石磨等400多件農耕生活舊物,可以讓人感受到傳統農耕文明的風物民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之美,加強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普及,並讓村民們都能切實地參與進來。曾經的柴草堆、垃圾堆,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已經打造成為宜黃戲台、禾杠舞廣場、村史館、農家書屋等村民活動場所。村民在鄉村舞台上載歌載舞、在文化大院里閱讀休閑,精神生活逐漸豐富起來。
宜黃縣舞蹈協會組織近500名廣場舞愛好者在卓望山森林公園展演“禾杠舞”。(圖片來自網絡)
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新家園
2017年12月底,江西省首批22個家風家教示范基地名單出爐,二都鎮白槎村榜上有名。在白槎村,記者看到了建于2016年的家風家訓館,館內集中展示了傳統文化中慈孝、忠誠、仁惠等優良家風;收集展示了鎮、縣、市10多位有影響力的宜黃、撫州名人名家的家風家訓和10多個姓氏的家訓,旨在使更多村民從優秀家風文化及身邊的優秀家庭身上汲取榜樣力量,進一步引導全村党員干部和青少年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講道德、重家風,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姚飛翔書記說,農村問題的本質是人的提升改造。鄉風文明無法速成,要靠久久為功去養成,既要傳承保護發展鄉村優秀農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導農民樹立現代價值觀念和法治意識,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所以宜黃縣也十分注重引導形成新的農村文化建設的力量,把移風易俗做到實處。
該縣以建設美麗鄉村為載體,在完美打造生態、生產、生活環境的基礎上,突出抓好民風建設和環境整治,打造生態宜居新家園。切實抓好家風家訓館和文化牆建設,在亮點村和有條件的重點村建設"兩館一台",即村史館、民俗文化館和戲台。在各行政村建設文化牆,以優秀傳統文化及貼近群眾生活、接地氣的村規民約等為主要內容,融入道德、党建、特色產業等,使每處館牆成為一道道靚麗風景線。
該縣以德育人,引領鄉村文明,積極宣傳健康和諧的生活理念,將移風易俗工作與村民自治體系緊密結合,在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修改完善村規民約,倡導和樹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社會新風,引導群眾參與村民自治。
該縣還以道德模范、雙返雙創、傳統鄉賢等作為示范引領,把選樹先進典型作為引領村風民風的抓手,積極開展"孝心感動人物""最美宜黃人""五星文明戶"等評選活動,表彰了140名孝心感動人物。
移風易俗工作還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把移風易俗作為撬動群眾脫貧的杠杆,做好脫貧"加減法"。在脫貧攻堅中增加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發展扶貧產業,做大"加法"。同時,倡導"樹立新觀",引導群眾節儉脫貧,做好"減法"。把鄉風文明融入生產生活全過程,形成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奏響了鄉村富裕文明曲。
姚飛翔書記說,美麗鄉村的外在美,是通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理念來實現,而內在美,要以民生和諧理念來實現,而"民生",與其說是理念,不如說是一種家國情懷。在宜黃這片熱土上,建縣1761年的歷史風云,為宜黃沉澱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這里孕育了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地理學家樂史,明朝兵部尚書、抗倭名將譚綸,清代禁煙名臣黃爵滋,近代佛學大师歐陽竟無等具有深切家國情懷的名人,他們留下的故事和精神廣為傳頌,至今也是宜黃的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