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貌

2018-03-29
來源:江西日報

  古城新貌——看吉水如何“刷”出城市“顏值”新高度

  春節期間,不少返鄉的吉水人贊歎吉水變了:街頭巷尾整潔了,鐵皮棚子沒了,佔道經營的現象不見了,總是或黃(黃土色)或黑(煤灰色)的綠化带也變回綠色了……作為江西十大文化古縣之一,眼下的吉水如同精心梳洗後的姑娘,變得愈發清新秀麗了。

  吉水是如何做到的?

  在吉水文明南路路口,一塊藍色指示牌十分醒目,上面標注着“路長”及責任單位等信息。盡管道路不算寬敞,但路面整潔,車輛通行順暢。“如今我們不僅會自覺落實‘門前三包’,還會督促過往司機按規定區域停放車輛。”沿街商戶丁曉勝告訴筆者,文明南路現在由“路長”張學偉牽頭,縣旅發委等單位工作人員每天會上路巡查整治,如今,這條曾經擁堵難行的道路“變身”為“文明示范路”。

  為有效提升市容市貌,結合省級文明城市創建,2017年1月起,吉水創新實施“路長制”,由縣領導任城區33條路段的“路長”,下設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在“路長”的統一領導下,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每天由一名科級干部带隊上街,對責任路段的經營秩序、交通秩序、環境衛生及亂拉亂掛、亂搭亂建等現象實施全面管理督導。在此過程中,党員干部沿路開展清掃垃圾等行動,使市民對他們的文明勸導心服口服,進而自覺遵守文明規范。

  為推動責任落實,吉水縣委督查室每月對“路長制”開展情況進行督查通報,並建立了考核獎懲制度。為做到城市治理不留盲區、不留死角,吉水在原有“路長制”責任分工基礎上,又把33個責任路段細化為125個網格區域,實行網格化包干,由全縣所有機關單位、學校、社區等一一“認領”責任路段。包干單位派員深入各小區、背街小巷等地,在宣傳動員的同時,清理衛生死角,整治毀綠種菜現象,修繕缺損市政設施等;對于重點、難點問題,上報縣委、縣政府,集中人力進行專項攻堅。經過集貿市場專項整治、無物業小區專項整治等12個行動,城區“顏值”“刷”出新高度。

  不滿足于“路長制”管理+網格化包干带來的效應,吉水深化城市管理機制體制改革,推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精細化、常態化。一方面,該縣從公安(含交警)、工商、環保、住建、水利等相關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聯合執法隊”,形成合力對城市治理行使多種執法權,許多過去拆不掉的鐵皮棚、藍皮屋等亂搭亂建得以拆除。另一方面,創新把“掃帚”交給市場,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外包環衛服務,引入了一支高效率的環衛隊伍,實現機掃率70%以上及城區衛生全天候保潔;投入1000余萬元打造數字化城管系統,實行拍照上傳、系統受理、派遣任務、督辦驗收的問題“銷號處理”科學模式,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行走在吉水城區主干道文峰大道,筆者還注意到,一個個配電箱、排洪渠圍擋上都是一幅幅精美的手繪圖,內容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吉水廬陵文化展示,或水墨山水畫,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縣城管局副局長彭樹根介紹,過去,配電箱上、圍擋上都是亂貼亂畫的小廣告,在環境綜合整治中,吉水開動腦筋,將吉水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市政設施的建設或完善中,既生動展示了吉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讓市民在駐足欣賞的過程中提升文明素養。

  截至目前,吉水全縣整治超店經營1179起,亂停亂放1600余次,拆除藍色鐵皮棚近20萬平方米、違規防盜網7000余平方米。由亂到治,吉水城市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吸引了許多縣(市)、區前來交流“取經”。共建共享優美文明城市,逐步成為吉水市民的自覺行動。

  尹姍 王薇薇

[責任編輯:蔣璐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