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張曙:音樂救國的人民音樂家

2021-06-30
来源:香港商报网
    在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豐富的展覽與活動,讓這些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場館再次成為人氣打卡地。位於安徽歙縣坑口鄉柔川村的張曙故居,近日也迎來了更多觀眾。
 
 
    1938年12月24日,廣西桂林。張曙和他年僅4歲的女兒在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下不幸遇難,這是中國音樂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文藝界的重大損失。
 
    1940年9月3日。郭沫若、田漢、老舍等人發起重慶文化界舉行追悼張曙紀念會,周恩來出席紀念會。在會上,周恩來發表講話說“張曙先生之可貴,在於他和聶耳同為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其力量“是永遠不能磨滅的”。
 
    歙縣是張曙的故鄉,歙縣人民引以為榮。他幼時就讀的私塾,已經命名為“張曙小學”。張曙公園、張曙音樂廣場也已建成開放,在坑口鄉的張曙故居修葺一新對外開放,如今這些已經成為歙縣人民緬懷張曙先生,以及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最好的基地。
 
    據中共歙縣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人們紛紛前往張曙故居參觀瞻仰。
 
    丈夫去當兵,奮力築堤防
 
    1908年9月18日,張曙出生在安徽歙縣坑口鄉柔川村。他自小沐浴在綠水青山中,氤氳著新安江的靈秀,耳邊是軟軟的鄉音和徽州民歌的調子。水鄉的溫潤給予他音樂的啟蒙,船工們的吆喝和縴夫們的號子滋養著他音樂的律動。5歲時,因為獨特的音樂天賦,被一位民間藝人破格收為學童,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
 
 
    1923年,15歲的張曙隨父親前往衢州求學,在入學統考時,他以總分第一名列榜首,成為浙江省立八中的高材生。1927年,19歲的張曙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次年他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主修聲樂,兼學大提琴、鋼琴、琵琶和作曲。在上海,張曙結識了劇作家、詩人田漢,這是他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更是他終生尊敬的摯友“漢師”。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張曙先後參加了左聯、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三廳”音樂戲劇科等革命文藝團體。因為參加抗日救亡音樂運動,張曙兩次被捕入獄;1932年,在田漢等人營救下出獄。1933年,經田漢介紹,張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張曙專門為抗戰歌曲《盧溝橋》作曲,發誓要做一名“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救亡音樂家。1938年1月,湖南長沙。張曙和田漢創辦《抗戰日報》;2月,他又來到武漢,與冼星海等人發起中華全國歌詠協會並加入到郭沫若主持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負責音樂工作。在武漢,他們舉行了“七七抗戰周年紀念歌詠火炬遊行”“抗戰獻金音樂大會”等大規模的群眾性音樂歌詠活動。作為群眾歌詠活動的主將,張曙一面作曲,一面教歌,親任指揮、伴奏,還要兼做大量繁雜的組織工作。在一次由郭沫若領導開展的“抗戰擴大宣傳周”活動中,張曙和戰友表現了出色的藝術才能與組織才能。郭老曾在他的回憶錄《洪波曲》中讚歎:壽昌(田漢)、冼星海、張曙幾位朋友真有本事,才幾天功夫,不知竟從哪里產生出這麼多的歌詠隊。
 
    九歌傳四海,一死足千秋
 
    張曙不僅是一位革命音樂的活動家、群眾歌詠運動的組織家,更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短短幾年間,他創作了200多首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革命歌曲。他不僅寫了像《保衛國土》、《壯丁上前線》那樣鏗鏘有力、壯懷激越的進行曲,還寫了如《日落西山》、《趕豺狼》、《丈夫去當兵》等委婉中見剛毅、深沉裏現高昂的抒情佳作。這些抗日歌曲傳唱大江南北。可以說“哪里有水深火熱,哪里有苦難的大眾,哪里就有張曙的作品和歌聲”。
 
 
    張曙與聶耳、任光等組織左翼音樂團體“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組織歌詠和戲劇的演出,培養群眾音樂活動的骨幹,在校內外傳播著進步的思想。一次,他在南京演唱冼星海創作的《莫提起》,台下的觀眾感染流淚。冼星海特意找到後臺,緊握著他的手說:“好!唱得真好!沒想到你把這首歌唱得這樣感動人!”後來,他和林路首唱冼星海創作的著名抗戰歌曲《在太行山上》,激發了無數中國人的抗日鬥志。
 
    1938年12月,張曙隨單位遷往桂林,繼續堅持抗日救亡音樂活動。當時日軍飛機經常轟炸桂林,空襲警報聲不斷。張曙不顧個人安危,發動和組織了大規模的“桂林反轟炸歌詠大會”。12月24日中午,大批日機入侵桂林上空。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中,年僅30歲的張曙和愛女在桂林萬壽巷家中,不幸遇難。從到桂林至犧牲,只有8天時間。就在這短暫的8天裏,他創作了《我們要報仇》《負傷戰士歌》;犧牲前一晚,他還為《負傷戰士歌》譜曲、填詞到深夜
 
    人民和歷史不會忘記張曙,誠如著名的文藝活動家、作曲家周巍峙在一首《懷念張曙》的詩中寫道:……今聆盧溝謠,猶感意味長。丈夫去當兵,奮力築堤防。日落西山曲,民間風格強。嘉品不勝舉,人世永勿忘。(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吳炯)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