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7月1日是顧準誕辰一百周年,這位自學成才的學者1974年在北京因肺癌去世。他生前兩度被打為「右派」,妻子及子女都與其斷絕關系,孑然一身、晚境淒涼,卻始終在堅持思考、寫作。他是一位經濟學家,現被稱為「中國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希臘城邦制度》探究古希臘的政治制度,見解獨到,關照現實;他又是一位思想家,1994年,在其胞弟陳敏之的努力下,《顧準文集》出版,顧準的思想逐漸為世人所知。《顧準文存》《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等一系列顧準遺作先后推出,在中國的知識界、思想界颳起了「顧準旋風」。學者李慎之說:「顧準其實是拆下自己肋骨當作火把,用以照亮黑暗。」
「地獄里」進行思想的知識分子
顧準(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他生於民國初年從蘇州移居上海的一個中醫家庭,在初中畢業后,因家境清貧,無力繼續求學,12歲就到潘序倫先生創辦的上海立信會計事務所當練習生;在上海立信事務所和上海立信會計專科學校,顧準工讀并舉,成為掌握現代會計知識的專業人士,早在1934年就出版了銀行會計方面的專著。顧準於1957年被劃為右派,1962年下放勞動回到經濟研究所,受孫冶方委託研究會計和經濟,相繼翻譯了熊彼特和羅賓遜夫人的經濟學著作;1965年再次被劃為右派,并在隨后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最后病逝於1974年12月3日。 1994年,《顧準文集》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顧準文集》出版后,先是無人問津,在10月份武漢圖書定貨會上,沒有賣出一本。只好分別給陳敏之和顧準女婿張南運去二三百本送人。后來又出現爆棚,三聯書店一次要了300本,萬聖書園要求獨家銷售,一次要了4000本,迅速形成了「顧準熱」。《顧準文集》代表了顧準學術思想的精華,可是,僅僅從這些已經發表的、并且膾炙人口的文章出發還難以把握顧準思想的深刻之處。《顧準文集》出版了,一個獨立的、在逆境中、「地獄里」進行思想的知識分子--顧準呈現在正在「尋找精神家園」的當代知識分子面前。
為當代學界帶來厚重和深沉
1997年,由陳敏之、丁東編輯的《顧準日記》出版,為人們了解顧準的經歷和思想提供了更豐富的材料。實際上,顧準留下了大量讀書筆記,這些后來經過整理出版為《顧準筆記》一書。盡管這些筆記常不為人所知,但它們從哲學到經濟學包羅萬象,既有對其他學派的批評和質疑,也有對實際事物的思考和討論。這些筆記(即《顧準筆記》)和已發表的較為完整的顧準作品(即《顧準文集》)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理解顧準學術思想的關鍵。
顧準從革命,建設再到落難的豐富人生,不僅為他的研究增添了神聖而悲壯的色彩,也帶來了生活舒適安逸的當代學界所不能體會的厚重和深沉。顧準給1990年代的知識分子帶來的巨大沖擊自然與時代有關。1957年以后,中國「思想者」的集體「失蹤」成了「文革」后中國知識分子難以言說之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著新啟蒙運動的興起,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問題被提出來了,在中國思想學術界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以研究知識分子為內容的「知識分子熱」。
此外,1982年出版的顧準專論《希臘城邦制度--讀希臘史筆記》,陳敏之在「后記」中寫道,這份筆記最后的命運怎樣,我無法預測和斷定。也許它會像歷史上并不鮮見的許多先人和他們的著作一樣,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也許它可能在某種歷史條件下面,居然還能被人們所重視。
關於顧準對史官文化的批評,亦有不同意見。《顧準全傳》的作者高建國在強調人文精神的重建時,指出顧準使用史官文化有以偏概全的缺陷。他說,「顧準鞭辟入里地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之大弊在於「服從政治權威」時,曾因缺乏大量第一手資料,誤以「史官文化」涵蓋傳統文化,造成批判的武器偏宕。但他絕不主張「全盤西化」,更鄙視食洋不化的照搬學風。據高建國說,從顧準對老子、孔子和韓非的徹底否定中,就可以得到證明。其實,無論是對老子和孔子,還是對韓非,都應進行分析,批判地繼承其優秀的思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