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中國為什麼要當中東調解人?

2016-01-19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吳思科、陳曉晨

  1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按原計劃訪問沙特、埃及、伊朗。這是不容易的。因為就在1月3日,沙特與伊朗斷交,這給此次訪問帶來了困難。不過,中國決定克服種種困難,如期訪問沙特、伊朗,這本身就是對中東和平的支持。而且,通過此訪,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東調解人。

  中國有資格成為中東調解人,是因為中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幾項原則:

  首先,中國堅持不幹涉內政原則。中國尊重中東人民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是這么主張的,也是這么做的。尤其是中東地區大動蕩以來,中國一直堅持這個原則。盡管曾有些人不夠理解,覺得中國的主張顯得不入時,但我們深信,中國堅持不幹涉內政原則符合中東人民的根本利益,經得起時間和曆史的檢驗。

  尊重內政不是不作為,而是要從中東人民的利益著想,提出有益想法,耐心地做工作,用對話而不是暴力的方式實現變革。事實證明,這是經得起考驗的。中東各種力量也逐漸認識到,中國是為中東人民著想的,不是謀私利的。因此,各派也都願意讓中國做中東和平的工作。

  第二,中國堅持政治對話的原則。中國一直主張用政治對話的方式,而不是用軍事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少國家處理中東問題都是拉一派、打一派,而中國一直是非常鮮明地主張政治解決。這些年,我們已經看到,用軍事力量解決,倒黴的最終是老百姓。現在,中東各方都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政治對話原則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中方的主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我對中東問題的複雜性深有理解,也深知政治對話之艱難。但是,我也曾經曆過中東的和平進程,並曾有幸作為中東特使參與其中。因此,我對談判對話解決中東爭端深懷信念。

  第三,中國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中國一直主張,在政治對話的同時,還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因此,即使在動蕩的時候,中國也一直在堅持經濟合作,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年前我剛去了伊拉克,伊拉克領導人一再對我表示,中國的經濟合作是“雪中送炭”,是互利的,是真正促進中東變革與發展的。

  標本兼治的原則,集中體現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東國家總體來說非常積極地作出反應,用不同方式提出對接“一帶一路”。對沙特來說,中沙之間不僅要建立穩定的石油供需關系,還要將合作領域擴展到石油上下遊產業鏈,並擴展到基礎設施、制造業、新能源等多個領域。

  而對伊朗來說,要抓住核協議達成的有利時機,擴大貿易、吸引投資、發展基礎設施與貿易通道。當前的低油價給沙特、伊朗都帶來了困難。而走出困境之道,不是兵戎相見,而是以和為貴。中國在此時有所作為,是給了中東和平一條出路。

  中國能夠在此時成為調解人,還有一條原因,就是中國與沙特、伊朗雙方均有良好的政治關系。這是因為中國不謀私利,而是謀求共贏;中國從來不軍事介入,而是對各方都保持善意。因此,各方也都信任中國。中國是大國裏唯一一個與雙方都“說得上話”的。這讓中國在維護中東和平上有了不可替代性。

  中國一直對沙伊雙方勸說,鄰居無法選擇,能選擇的是打交道的方式。出現這個情況下,我們要勸說雙方都保持理智克制,要靠對話來解決問題。

  那么,中國為什么要當這個中東調解人呢?

  因為這個地區太重要了,其穩定發展符合各方面的利益,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利益。中東地區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環節,中東的穩定,對中國建設“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與“走出去”是有利的。此外,積極在中東和平上有所作為,也有利於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展現負責任的形象。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開,也非一日之功。沙伊矛盾由來已久。特別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打亂了中東的政治平衡,使得伊朗的地位上升,沙特感到壓力。目前,美國正在實施全球戰略收縮,調整中東政策,與伊朗改善關系,這讓沙特感到不安。這是此次沙伊矛盾的深層次根源。

  不過,正是因為矛盾複雜、對話艱難,才要迎難而上。此次習近平訪問沙特、伊朗,就體現了中國通過政治對話力促中東和平的決心,也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