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絮森
如果說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對抗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盾,那么相關的公共部門和電信部門的內部整治則是主動出擊打破黑色產業鏈的矛。
當我們的生活充斥著推銷電話甚至是詐騙短信,我們的隱私信息似乎正在成為別人賺錢的工具。為什么我們的個人隱私變得“透明”?這是因為,個人隱私泄露的背後是一條條的利益驅動鏈,部分公共部門的一些工作人員都是這條利益鏈上的一環,要想使個人隱私信息披上“安全”的外衣,必須從利益驅動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整治。
為什么個人隱私變得“透明”
個人隱私信息在當今數據充沛時代下好像沒有什么“隱私”可言,尤其是對普通民眾而言,人們的個人數據對於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而言,簡直就是“透明”的。你的一舉一動似乎都被一些有心人看在眼裏。當你想要減肥的時候,就有電話打來,“您好,您最近減肥成果怎么樣啊?我們這裏有一種美國最新研制的減肥藥……”;當你剛剛開了證券交易賬戶的時候,就有各種“知名”的投資分析師和證券分析師打電話主動教你操盤技巧;如果你有出國留學的意向,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留學機構打電話詢問你是否需要留學咨詢……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我們的個人行為是怎么被這些人獲知的?是誰泄露了這些個人的隱私信息?其中又隱藏著怎樣的經濟利益?
利益鏈的源頭主要是一些受到利益驅使而又方便獲得個人信息的個人,比如說電信公司快遞公司、銀行、醫院、學校等機構和企業的工作人員。這些源頭的不法分子利用自身崗位的特殊性,基本無須成本就能獲得個人信息然後售賣。他們拿到了個人隱私信息之後便轉手賣給下家,也就是倒賣隱私數據的“小販”。這些“小販”購得信息後,既可以供自己營銷,還能再多次賣給另外的下家,一本萬利。從“小販”手中購買信息的,是一些不法企業和不法商家,他們為謀求“精准營銷”,將個人隱私信息視作產品推銷的“導航儀”。由於掌握了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想推銷什么樣商品,就能精確定位什么樣的消費者,事半功倍,效率奇高。
應該如何給個人隱私披上“安全衣”
商家背後的逐利行為造就了個人信息和數據的巨大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促使了一些黑色產業鏈的形成,可是這卻嚴重危害了社會的公共秩序。然而,現存的法律對這項經濟利益背後的不法行為,處罰力度可能不夠,將這些行為的後果作為處罰的依據。現有法律規定“情節嚴重”的才會判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對“情節嚴重”的規定尚不明確。正是因為法律的不完善和不強硬,才會使那些不法分子抱有僥幸心理,進行隱私信息的買賣。因此,要使個人隱私披上“安全衣”,必須先鑄造起法律的銅牆鐵壁,讓不法分子聞風喪膽,望而卻步。
如果說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對抗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盾,那么相關的公共部門和電信部門的內部整治則是主動出擊打破黑色產業鏈的矛。掌控大量個人信息的部門必須要敢於揪出“內鬼”,將信息泄露扼殺於搖籃之中。只有從根源上防止個人信息的泄露,才能使販賣個人隱私信息的黑色產業鏈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使其最終失去活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還可通過技術創新擴大個人隱私的“保護網”。有專家提出可以通過“電子身份認證技術”生成加密的動態電子身份證號,公民可以憑借此號進行各種日常活動,但是其與公民個人身份證號的關系只有公安部門才能知道,從而大大降低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在對抗個人信息的泄露的過程中,公民自身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也必不可少。畢竟打擊隱私泄露的路途依舊很漫長,只有公民自身不斷增強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使這條黑色產業鏈永遠銷聲匿跡。 個人隱私信息的“安全衣”要由法律、相關部門和公民個人共同編織,唯有整個社會一同攜起手來,才能將信息泄露背後的利益驅動鏈逐級瓦解,最終還給大家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