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國泰航空2017年中期業績,錄得巨虧20.51億港元,為歷來第二差。而最差的一次,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期。
影響國泰業績的原因不少,如燃油成本開支增加、新飛機亦令折舊、攤銷及營業租賃成本開支加重、飛機維修費上升、多達兩億港元的離職補償、還有因觸犯歐盟競爭法而被歐洲委員會罰款的一次性特殊開支等等。但說到最具傷害性的,當然是國泰期內錄得燃油對沖虧損32億港元。雖然有關的虧損已較去年同期減少28%,但在過去兩年多,國泰累計在燃油對沖虧損共達200億元。
對沖又稱避險,對沖可以應用在不同交易上,例如除燃油外、也可在外幣、原料等等。簡單地說,對沖交易是一種在減低商業風險的手法。一般對沖是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
所以如果簡單地說,若國泰不做燃油對沖便不用承擔對沖虧損,甚至說國泰不用「輸」大錢,這也不太公道。因為這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油價下跌上,忘記油價上升對成本的影響。事實上,如果國泰不做對沖,但油價卻上升,也可質疑為何其不做對沖避險。
應優化對沖部署
國際油價經常大幅波動,而燃油卻又是航空公司最大營運開支,所以為穩定成本,航空公司要根據未來油價走勢預測,簽訂對沖合約,鎖定來年、甚至幾年後的油價,這絕對無可厚非。當然,合理的做法,不代表一定做得好。國泰會否抵住壓力,繼續對沖安排,並如何優化對沖部署,才是關鍵。
英國格林多大學財務學首席講師
財務學學部主任 梁港生
(逢周一刊出)